海口东寨港红树林。 冯尔辉 摄
垂髫之年,成长代价
1988年,率先实行“小政府、大社会”新体制。
1989年,率先建立新型社会保障制度。
1991年,率先推进价格改革,改革粮食购销体制。
同年,率先推进企业股份制改革。当时,在深圳上市的10家异地公司中,海南就占了4家,全国法人股交易的10家公司中,海南有5家。
“当时,海南的发展势头很猛,一些好的政策、好的改革、好的发展机遇让人羡慕。”海南大学教授王毅武告诉记者。
海南把握住历史赋予的重大发展机遇,不断地锐意改革创新,让当时的海南生机勃勃。彼时,海南借助发展势头,用“大开发”来推动经济社会大发展、大繁荣。
1992年,国务院批准海南省吸收外商投资开发建设洋浦经济开发区。洋浦成为海南开发的试验地,这一举措,当时在国内属首创。
但是,要雕琢洋浦这块“璞玉”,又谈何容易!仅洋浦开发区中的“七通一平”就需要100多亿元投资,海南1988年财政收入才4.2亿元,国家一年给予海南的低息贷款也只有2亿元。
怎么办?出路就是吸引外资!于是产生了经济特区中的洋浦开发模式,即“引进外资成片承包,系统开发,综合补偿”利用外资开发的方式。
除了洋浦经济开发区的投资热潮,海南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和优惠的政策吸引了大批房地产企业“开发”海南岛。
一时间,海南土地价格翻了数番,房价猛涨几倍。据《中国房地产市场年鉴》显示,1988年海南商品房平均价格为1350元/平方米,1991年为1400元/平方米,1992年猛涨至5000元/平方米,1993年达到7500元/平方米的顶峰。
1992年,一座总人口不过655.8万的海岛上竟然出现了两万多家房地产公司。1991年,海南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4.9%,1992年增速却暴增到41.5%。这一非正常高增长,主要是因为房地产炒作拉动虚增造成的。
1993年,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十六条”,海南地产泡沫瞬间破灭。海南经济随之跌入谷底,海南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由1994年的11.9%迅速降至1995年的4.3%。
数据显示,当时全省“烂尾楼”高达600多栋、1600多万平方米,闲置土地18834公顷,积压资金800亿元,仅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坏账就高达300亿元。直到2007年6月底,海南省处置积压房地产办公室正式结束其使命,海南才彻底甩掉了手上的“烂尾楼”。
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本是中央给海南的一副“好牌”。然而,这副“好牌”却打出了“房地产泡沫”,房地产过度投机和“房地产泡沫”破裂,使“形势大好”的海南付出了沉重代价。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