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街景一瞥。张杰 摄
B
科技创新 | 锻造全球竞争利器
经济全球化时代,科技创新在竞争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新加坡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同时结合本国特点,独辟蹊径。
“国际竞争特别是科技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和中国、美国、俄罗斯相比,基础型创新不是新加坡的强项,在这一点上,新加坡没法和中、美、俄相比。”翟星钧博士说,“新加坡不求颠覆性的创新,而是侧重在小众之处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优势,实现应用型或者是实用型创新和突围。”“小中见大”,对于新加坡来说,这种思路本身就是一种创新。
新加坡科技创新实力的提升与其重视教育的国策有着紧密联系。重视教育的国策提高了新加坡人口素质,提升了城市竞争力。
“新加坡国土面积很小,东西长50公里,南北长25公里,战斗机一不小心就飞到邻国去了,尽管如此,新加坡的天空是无限的,因为新加坡航空公司的航线遍布全球。”翟星钧博士说,新加坡樟宜机场不再是单纯的机场,而是颠覆了机场的概念。新加坡政府为了实现这一愿景,可谓煞费苦心。“永不满足”,新加坡人把这一点做到了极致。
2019年3月,新加坡樟宜机场连续第七次被评为世界上最好的航空枢纽。樟宜机场以其屋顶游泳池,两个24小时电影院和购物店而闻名。樟宜机场是亚洲第四大货运机场,每周有4000多趟航班,连接世界57个国家和地区的182个城市。
在新加坡学习和采访期间,海南日报记者听到这样一个故事:IBM(国际商业机器公司)开出难以拒绝的薪酬,把全世界最顶尖的科学家招揽至麾下,IBM不明确要求这批顶尖科学家做什么,而只是“做梦”。这批全世界最聪明的人一听就明白了,IBM希望他们不要受传统思维的束缚,要在新兴或前沿领域搞出“黑科技”。这就是IBM的“白色空间”计划。
新加坡也在实施人才和科技储备计划。与此不同的是,在科技创新领域,新加坡并未把焦点放在颠覆性的创新上,而是谋求通过思维方式的创新,在应用型创新上取得突破。
没有自然资源,但有人才,同样可以富强,人才资源可以弥补自然资源的缺乏。正是秉持这一理念,“新加坡不和大国拼硬科技、大科技,而是紧跟科技发展步伐,根据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明确方向和目标,谋求人才和科技储备。”翟星钧博士说,科技创新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人才。许多跨国公司之所以愿意到新加坡投资,最关键的是这些企业可以随时在新加坡找到公司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生物医药行业具有高技术、高投入、长周期、高风险、高收益的特点。长期以来,新加坡一直想大力发展生物医药业,但相关领域的跨国公司一直不愿在新加坡落户。为吸引生物医药巨头入驻,新加坡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创新投融资方式,同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
新加坡生物医药行业发展转机从1997年开启。为了发展医药产业,新加坡引进了一位很重要的人才,在这位人才的引领下,新加坡医药产业逐渐发展壮大。一个占地面积并不大的纬壹科技城汇聚了全球医药领域2000多名专家,成为世界重要的医药产业中心。
“资本和技术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引进一个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相当于引进一个队伍。”有新加坡学者如是评价,从早期的从中国引进“理工男”,到从全球引进金融人才以及IT人才,新加坡的科技嫁接机制有效确保了狮城始终站在科技创新前沿。如今,新加坡已吸引1.4万家跨国企业落户,超过4500家公司提供审计、会计和管理咨询等专业服务。
C
“三件”融合 | 打造最佳营商环境
9月9日上午,站在新加坡港务局大楼20楼走廊朝南望去,烟雾笼罩中,惟见新加坡海峡排起了长龙,靠泊新加坡港等待装卸的巨轮上都整齐码放着高达十几米的集装箱。码头上,场桥林立,吊车正在紧张有序地作业。
去年,新加坡港务集团在全球总吞吐量为8100万标准箱,其中在新加坡港的总吞吐量达3631万标准箱,是全球第二大港口,仅次于中国上海港。
为什么全世界这么多集装箱船愿意取道新加坡港?除了区位优越外,这里的营商环境特别是通关效率令人叹为观止。
“港口每天有9000辆拖车进进出出,每辆拖车必须在25秒内通关,通关手续全部实现自动化及无纸化。”不方便具名的新加坡港务集团相关工作人员说,“拖车司机只需扫描指纹,再通过我们的电脑综合码头作业系统(CITOS)进行车辆、司机身份以及舱单验证,就可获得所需的集装箱的所在位置。闸门下方也装上了称重仪,可以在司机扫描指纹的同时称拖车重量,确保与所呈交的舱单吻合。”
巴西班让码头是新加坡最先进的码头,其中4、5、6号码头全面使用自动化轨道式场桥,其中不少场桥系“中国制造”。海南日报记者坐车在码头环绕一周,发现堆满了集装箱的码头极少见到工人,成排高耸的场桥铭牌上书“上海振华”,没有驾驶舱的集装箱拖车正在来回倒车和运输。为了提高自动化水平,同时应对人力紧缺局面,港口未雨绸缪进行无人驾驶测试。
据介绍,由于轨道式场桥靠电力驱动,碳排量也被降至最低。通过精准的侦测与影像设备以及高端的电脑系统,自动化轨道式场桥能准确并安全地搬运集装箱。操作员只需在控制中心24小时密切监督自动化轨道式场桥的运作,一旦出现问题将立即处理。
当前,海南正以制度创新为核心,积极打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吸引全世界投资者来琼投资兴业。新加坡打造全球最佳营商环境,对海南有着怎样的启发?
顾清扬教授建言海南:优化营商环境,基础设施等“硬件”要先行,“软件”和“心件”(民心相通)相互配合,即实现“硬件+软件+心件”的高度融合。
新加坡独立学者刘叔铭教授认为,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要提高自身竞争力,首先要改善营商环境,全世界可以投资的地方有很多,为什么投资者这么喜欢新加坡?因为这里倡导清廉的文化、追求高效的管理、汇聚全球高素质的人才。海南可以通过打造服务型政府,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新生态,吸引全球投资者进驻。
赖涯桥认为,“一带一路”建设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互联互通是贯穿“一带一路”的血脉,互联互通涵盖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与民心相通五大领域。陆路、海道、口岸、海港等都是“一带一路”互联互通的优先点,终极目标是向五大领域全面推进,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网络化的大连通。在“一带一路”建设深入推进大背景下,营商环境必将得到改善,世界将更加紧密联结在一起。
赖涯桥同时指出,海南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关键一环,又是中国重点侨乡之一,琼籍华人华侨遍布新加坡等东南亚各国,是海南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依托力量。华人华侨作为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地区最广泛、最直接的桥梁与纽带,在加强中国与沿线国家互利合作、促进地区间经贸人文往来方面扮演着日益显著的重要角色。
波桥影静市声喧,照水银灯夹岸繁。一个多世纪前,康有为留下的一首南洋诗,书尽狮城彼时的风景。100多年后,新加坡已成为全球最富庶的国家之一。如今,狮城正以其特有的姿态,续写南洋传奇。
南海之滨,在加快推进自贸区、自贸港建设的征程上,新加坡的经验值得借鉴。(本报新加坡9月23日电)
前沿动态
新加坡着力营造未来营商环境
在世界银行发布的营商环境报告2018中,新加坡营商环境排名全球第二,仅次于新西兰。面对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数字科技发展、第四次工业革命兴起的变局,新加坡计划采取应对策略以营造一个良好营商环境。
新加坡政府为了吸引企业投资,实施了极具竞争力的税率和税法,并针对石油化工、电子业、清洁能源等支柱性产业落实了全面的、战略性的产业发展方针。对于知识密集型产业,新加坡政府推出了健全的知识产权制度。同时,新加坡在法律仲裁方面具有的优势也是其良好营商环境的重要一环。
新加坡政府还积极出台各种措施,专门扶持创新型企业在当地发展,营造出适合创新的营商环境。金融科技是新加坡重点扶持对象。该国政府从2015年开始加强对这一行业的支持。目前,新加坡金管局在限定的业务范围内,简化金融科技市场准入标准与门槛,在确保投资者权益的前提下,允许机构将各种金融科技创新业务迅速落地,随后根据这些业务运营情况,决定是否推广。(来源:新华社)
相关链接:
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项目(第六批)集中开工和签约
开放大门,做全球自由贸易“旗手”
王晨就海南自由贸易港法进行立法调研时强调 为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