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
澳门记不住我的名字,但会永远记住我们绿色的背影
打开手机上的地图,骆涛以极快的速度指出了澳门十月初五街的位置。
十月初五街,是澳门一条极有名的老街。早年间,十月初五街人声鼎沸,各大行业都在这里开设店号,其中以海味杂货店居多。那时,十月初五街还沟通了沙梨头和中国城的中心,可以算得上老一代澳门人心中有名的“商圈”。时过境迁,十月初五街虽已不复当年“CBD”的繁盛,但那里仍是一条充满了老澳门气息的地方。
骆涛在2017年夏天之前,只知道十月初五街这个名字,却从没有去过。直到那场天灾来临,骆涛和战友们第一次来到十月初五街,用一种最特别、最温暖的方式。
2017年8月,澳门遭遇了53年来最强的一场台风——“天鸽”。当时,身处珠海基地的骆涛看着窗外被强风吹得左右摇摆的大树,心中便对澳门的灾情有了预估。果然,在狂风暴雨的袭击下,澳门陷入瘫痪状态——树木倾倒在路上,海水倒灌进城市,很快,断水断电的市民迫不得已蹚着没过小腿的水走上街头,清理自家的垃圾。
那一晚,驻澳门部队营区内的电话声此起彼伏,大家都有预感,接下来他们将要投入一场“战斗”。很快,骆涛和战友们接到命令,迅速开赴澳门城区,帮助澳门市民抢险救援。
“当时我们谁也没有说话。”坐在我对面的骆涛回忆着,“只记得雨水打在东风卡车蒙皮上的声音,像鼓点似的,听着让人着急。”
驻澳门部队参与救灾工作。资料图
当一辆辆卡车到达救援地点,刚下车的骆涛就听到有市民用粤语大声喊了一句:“解放军来了!”接着,他看到许许多多澳门市民走了出来,不少人跟着叫到:“解放军来了!”
一瞬间,骆涛的记忆被拉回到9年前。
那天下午,正在教室里做题的骆涛突然感觉到剧烈的晃动。他还没反应过来,就听到楼道里有人大喊“地震了”。一时间,所有人慌张地向教室外冲去。最终,在老师的指挥下,所有同学被安全疏散到学校操场。一转身,骆涛才看到,距离教学楼不过几十米的一座尚未完工的楼房已经坍塌。尘土飞扬中,骆涛被吓蒙了。
那一天,是2008年5月12日。骆涛所在的地点,正是四川成都边上的一个村庄。
在骆涛的记忆里,至今还留着当年地震后的那些断壁残垣,但也珍藏着困苦无助之时,出现在废墟之上的那一抹迷彩绿。
“解放军来了!”有人站在村口大喊。那一刻,骆涛生平第一次感受到了什么叫做安全感。
那一年12月,骆涛参军入伍,为了儿时的梦想,更为了绝望中那一句“解放军来了”。
“我从来都没想过,自己有一天也能成为这样的人!”眼前的这名四川小伙,皮肤被烈日晒得黝黑,讲起两年前的事就好像是昨天发生的一样。在他的眉宇间,我看到一种强烈的自豪感。
官兵们自编自导的节目“三天三夜”回顾了2017年8月军民携手抗击台风“天鸽”的场景。资料图
救援在夜雨中展开。狭小的街道被垃圾堵得水泄不通,更要命的是,这条以卖海货为主的街道,商铺中鱼虾已经泛白,在海水的浸泡之下散发出阵阵恶臭。骆涛下意识地皱了皱眉头,第一个挽起袖子,抡起铁锹,投入战斗。装满了垃圾袋,就用手一大包一大包搬到来时坐的东风卡车上。
从满目疮痍到焕然一新,这场救援持续了三天三夜。
没有真正经历过那场风灾,没有真正抵达那条被海水浸泡的街道,我们很难想象当时骆涛与战友们面对了怎样的困难。现在,驻澳门部队军事展览馆里,展出着当年救灾留下的照片,从照片中,我们试着去体会那三天三夜的不易。但随着那一幅幅照片,我们看到了澳门市民从一筹莫展到喜笑开颜的过程,而这,都因为有驻澳门部队的及时救援。
“那一次我真正体会到什么叫‘为人民服务’。或许,澳门记不住我们的名字,但会永远记住我们绿色的背影。”骆涛感慨地说。
后来,骆涛知道自己救援的地点正是十月初五街。打那之后,这个曾经只知道名字的地方,变成了骆涛生命中一个闪亮的坐标。
对骆涛来说,那一场救援体会到的是“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的成就感,是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的被需要感,而对于澳门市民来说,那是一种“回家真好”的幸福感与安全感。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