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褐蜻。 卢刚 摄
抱茎白点兰。 袁浪兴 摄
岸青草葱郁
鸟在空中,鱼在水里,数不清的昆虫与底栖生物往来穿梭,将它们一一关联的,是茂密而多样的湿地植物群落。
从五源河入海口往回走,最先映入眼帘的是庞大的红树林家族。红海榄、白骨壤、木榄、老鼠簕、马鞍藤……按照对盐分、土壤、地势的适应程度,红树植物及半红树植物从潮间带到陆地呈带状有序分布。只是这些“海岸卫士”并非都是五源河的原住民,它们大多是被人为移种过来,肩负丰富植物景观以及发挥植物治污效果的“重担”。
好在红树植物的生存本领足够顽强,不仅在这片新家园扎下根,并与“土著”们很快打成一片,引来水鸟、螺贝虾蟹在此安营扎寨。
顺着滩涂往上游走,一簇簇青翠碧绿的水蕨着生于河边淤泥中。别看毫不起眼,它可是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只有在具备湿地和较清洁的水源条件下才能良好生长。
若论“娇气”,个头瘦小的水菜花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靠近五源河下游的一处石桥边,几株水菜花漂浮或半沉于水面,一阵微风拂过,柔嫩的花瓣摇曳不止,显得楚楚可怜。因对生长环境要求苛刻,且在无污染的清水中才能正常生长和开花,这种浮萍般的小花由此落了个“天然水质监测员”的别称。
五源河多样化的湿地类型孕育出丰富的水生植物,在靠近中游的昌明村附近,一小片酷似杂草的野生稻引得生态保护者们欣喜不已。尽管有着“植物大熊猫”的美誉,与李氏禾、野荸荠、戴星草等湿地植物混居的野生稻,长相却并不“出众”。直到顶端冒出长长的谷芒,这位现代栽培稻谷的近缘祖先,才显露出自己与众不同的挺拔气质。
湿地上的植被摇荡起伏,减缓水体对岸线、河湾及湖岸的侵蚀,也让陆地上的草本、灌木与乔木得以肆意生长。
高达40米的秋枫冠如伞盖,三角梅、鸡蛋果和朱槿长势汹汹,与深浅不一的蕨类植物一道,在五源河畔打造出立体多面、色彩丰富的植物群落景观。而河边用枯木搭成的“昆虫旅馆”以及随处可见的小微湿地,更通过营造仿自然生境吸引蜜蜂、胡蜂、甲虫等昆虫前来觅食栖息,让这里的生物群落结构得以进一步丰富。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