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不尽的不屈岁月
就在这处“便民生活圈”的外围,坚守在红军交通处岗位上的交通员们神经始终紧绷。很快,他们敏锐地察觉到,一场风暴即将来临。
1932年8月,广东军阀陈济棠为扑灭琼崖的革命烈火,派其警卫旅长陈汉光率3000多人赴琼,向琼崖革命根据地发起了第二次“围剿”。为了打破敌人的围困,红军主力向乐会转移,琼崖特委书记冯白驹和琼苏政府主席符明经、秘书长王业熹则带领特委和琼苏政府机关以及警卫连100多人,继续留在了母瑞山。
但此时的母瑞山早已没有了往日的生机——在敌人的狂轰滥炸下,山上的红军军械厂、粮食加工厂、后方医院毁于一旦,粮食、物资也全部被洗劫一空,100多人面临的是饥饿、疾病、寒冷等多重侵袭。
没有穿的,那就披上树皮;没有盖的,那就把芭蕉叶烤热了当被子;火柴用光了,那就试试钻木取火……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们以坚定的理想信念战胜了各种困难和恶劣,但饥饿的折磨却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到1932年底,这支队伍仅剩下20余人。
“这么多的树叶野草,还能饿死人?鲁滨逊漂流在荒岛上,也没谁给他粮食呀。”王业熹偏不信邪,在彻底断粮时,用一席话逗得众人哈哈大笑。对啊,管它什么树叶野草,苦的、酸的、涩的、麻的,只要能饱腹,都要尝一尝。
终于,在一堆堆野草中,他们找到了一种半尺多高、茎软叶嫩,学名叫野茼蒿的植物。
“就是它。”历史陈列馆外围走廊上,王学广端起一簇被他从山间移植到矿泉水瓶中的野茼蒿,言语间难掩兴奋,“它吃起来虽有些苦,却能提供营养,后来成了战士们的主要口粮,被冯白驹命名为‘革命菜’。”
为什么叫革命菜?因为它是革命的“支持者”,因为它像革命人一样拥有顽强的生命力。
1933年4月,冯白驹等25人历经8个多月“野人”般的生活后突围下山,经过三天三夜的昼伏夜行,终于回到他的家乡琼山长泰村。至此,革命火种再次得到保存。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