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不完的红色故事
红军成功转移了,母瑞山的红色故事却并没有结束。
时间转眼来到20世纪50年代,来自各地的大批工人、农民及转业、退伍军人响应党的号召,再次踏上通向母瑞山革命老区的土路,掀起又一股建设热潮——这一次,他们建立的“根据地”叫作国营中瑞农场。
王学广是当年的建设者之一。1961年,师范毕业的他来到中瑞农场小学,成了一名教师。“那时候山上住的都是茅草房,下山赶趟集要走近一小时的山路。”山里条件差,王学广起初有些熬不住,直到有一次,他带学生到山上砍芒草做扫帚时,偶然发现了红军用过的碎碗片、住过的破山洞,内心顿时受到极大冲击。
“那么苦的日子红军都熬过来了,我为什么不行?”于是,王学广留了下来。
2001年,刚刚退休的王学广转身走马上任,成了母瑞山革命纪念园历史陈列馆馆长,兼任馆内唯一的讲解员。这一当便是整整20年。尽管偶尔自嘲普通话不好,但当来访者提出想要听王学广现场讲解一番时,眼前的小个子老人会迅速挺直腰板,嗓子一亮,状态便来了。
吴婷是接棒王学广的年轻讲解员之一,母瑞山革命根据地纪念园于2016年进行扩建后,身为农场职工子弟的她,和另外两名年轻人一起在接受专业培训后,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
红色旅游带来的红利不止于此。2018年,母瑞山农场公司对母瑞山七队职工住宅进行旅游化改造,每家留出两间卧室共4张床作为民宿,用来接待到母瑞山参观学习的游客或学员。
“每到节假日,100多个房间几乎爆满,2020年共接待了上万人次。”眼下算是母瑞山红色旅游的淡季,但母瑞山农场公司培训中心工作人员吴维贤早早就忙碌起来,“今年是建党百年,过来参观的游客不会少,现在光预定参观培训的团队就已有七八批之多。”
说话间,母瑞山七队“振兴母瑞”的门洞处,已不时有游客探进脑袋,“这么漂亮的革命老区,这么漂亮的民宿,一定要来住一住。”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