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独特的优势——从深化合作到互利共赢,这里坚守“一国”之本、善用“两制”之利,支持和推动香港、澳门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珠海横琴岛与澳门,盈盈一水隔,最窄处仅187米。
“路上也就半个小时”,澳门律师李焕江每天都会从澳门开车到位于珠海横琴新区的中银—力图—方氏(横琴)联营律师事务所上班,他是这里的高级合伙人。
中银—力图—方氏(横琴)联营律师事务所是全国第一家由内地与香港、澳门合伙联营的律师事务所,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内公共法律服务平台中规模最大、港澳律师数量最多的律所。
“内地与香港、澳门拥有不同的法律制度,我们能够为多个法系、多语种的地区或国家法律多元化需求提供一站式服务。”他说。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这“一二三”格局是粤港澳大湾区的显著特点。粤港澳三地合作建设大湾区,能否将“制度之异”变为“制度之利”至为关键。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11月12日会见香港、澳门各界庆祝国家改革开放40周年访问团时这样对大湾区建设作出指示:
——要在“一国两制”方针和基本法框架内,发挥粤港澳综合优势,创新体制机制,促进要素流通。
——要大胆闯、大胆试,开出一条新路来。
牢记嘱托,粤港澳三地坚定信心,携手行动。
经过近4年努力,粤港澳大湾区既坚守“一国”之本,又善用“两制”之利,粤港澳三地和有关部门积极作为,有力有序推进各项工作,以不断深化的规则衔接、机制对接按下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快进键”,成效显著。
毗邻香港的深圳前海,曾经是一片滩涂之地,而今高楼林立、人流不息。这片“特区中的特区”有着许多第一:
建立以三维地籍为核心的土地立体化管理模式、实施“多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改革、推行贸易收支便利化首批试点、实现“中国前海”船籍港国际船舶登记制度落地……创立以来,前海累计推出610项制度创新成果,其中全国首创或领先236项,全国复制推广58项,全省复制推广82项。
一个又一个香港青年,在前海实现了创业梦。
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累计孵化创业团队446家,其中港澳台及国际团队227家,累计融资超过15亿元。香港青年创业者陈升、郭玮强获得2021年首届“深圳青年五四奖章”。
作为最早一批入驻梦工场的香港青年创业者,陈升的公司致力于打造一个国际领先水平的跨境电商垂直搜索系统。
这是2020年8月12日在深圳市福田区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拍摄的粤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工场。 新华社记者 毛思倩 摄
“免费的场地、便利的融资环境、创业初期给予的支持,让我体会到前海‘依托香港、服务内地、面向世界’12字定位的真正含义。”陈升说。
据统计,截至2020年底,前海合作区累计注册港资企业超过1.1万家,注册资本1.26万亿元,成为与香港关联度最高、合作最紧密的区域之一。
近4年来,广东省引进港澳企业5万多家,实际利用港澳资金3400亿元;2000多名港澳专业人士取得内地注册执业资格。广东布局建设10家省实验室,与港澳合作新建20家联合实验室,广东向港澳开放1万多台大型科学仪器。
支持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推动宜居宜业宜游,共建共享优质生活圈,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
近年来,国家、省、市颁布了一系列涉及惠港惠澳的政策文件,内容主要涉及三大主题:教育,创业营商就业,便利惠民。特别是广东近年来认真落实国家惠港惠澳政策,深入实施“湾区通”工程,推动大湾区建设成果更多更广地惠及三地民众:
——深入实施港澳青年实习计划等交流项目,港澳青年同等享受内地创业培训补贴、租金补贴、创业孵化补贴,港澳科技创新基金、青年发展基金等优惠政策覆盖到在粤创业的港澳青年,目前在广东的港澳青年创业团队近600个、从业人员超过4000人。
——民生领域市民待遇全面落实。围绕港澳居民关切的购房、就学、就医、社保、报考公务员事业单位等热点问题,广东逐项研究制定专项政策,推动享有本地市民同等待遇。
——大湾区生态环境更加优美。2020年珠三角地区空气优良天数比例达92.9%。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港澳居民选择来珠三角居住生活,常住广东的港澳居民超过30万人。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尝试,也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需要粤港澳三地紧抓机遇、乘势而上,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培育新优势,实现新发展。
从空中俯瞰,大湾区11座城市像一颗颗明珠镶嵌在珠江东西两岸,勾勒出一个巨大港湾,呈现出“产业活、物流活、投资活、创新活”的生动景象,向世界展现着“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的丰富内涵。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