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质量显著提升
随着就业结构日趋优化,人们记忆中“半数劳动力务农”的状况已完全改变。产业就业结构正逐步从原来一产占多数的“金字塔形”向三产比重不断上升的“倒金字塔形”转变。人社部公布数据显示,2020年所有就业人员中,一二三产就业人员占比分别为23.6%、28.7%、47.7%。尤其是近年来,我国第三产业就业人数不断增加,已成为就业最大的容纳器。2020年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占比47.7%,比2010年的34.6%上升了13.1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既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谋求产业升级的结果,也显示出我国就业结构更加合理、更具有持续性。
在就业结构不断优化的同时,劳动者就业质量也进一步改善,劳动者工资水平提升明显。2016年至2020年,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实际增长5.5%;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实际增长7.1%。施行“双休日”、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度、出台带薪年休假制度……劳动者全年法定休息日从新中国成立时的59天增加到现在的120天,工作生活更加平衡,劳动力市场活力更足。
就业改革发展另一大成就是彻底打破了计划经济下“统包统配”的“铁饭碗”,建立了一个以法律为基础、以政策为支撑、以服务为手段的市场就业机制,实现了从“要就业找市长”到“要就业找市场”的历史性转变。截至2020年底,全国共有4.58万家人力资源服务机构。2020年,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共为4983万家次用人单位提供人力资源服务,为2.9亿人次劳动者提供求职和流动服务。
一人就业、全家脱贫。作为家庭生计的希望,贫困劳动力就业更牵动人心。近年来,通过上下联动、精准施策,我国贫困劳动力务工人数大规模增加,工资性收入占比逐年上升,就业扶贫成效明显。2020年,我国贫困劳动力务工人数从2016年的1527万人增长至3243万人;全国9000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90%以上得到产业扶贫和就业扶贫的支持。
重点群体就业总体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规模逐年增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稳步增加。不仅仅是创新创业,还有试水新职业、灵活就业、兼职副业,新经济新业态的发展,让人们的就业渠道大大拓展:从数字化管理师、电子竞技员,到网约配送员、全媒体运营师,再到互联网营销师、二手车经纪人、调饮师……2019年以来,我国已有4批共56个新职业诞生,不断刷新传统“职业版图”,呼应着蓬勃增长的市场需求。
未雨绸缪科学决策
开局“十四五”,启航新征程。对拥有14亿多人口、近9亿劳动力的中国而言,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将长期存在,解决好就业问题,始终是长期面临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从长远看,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变,经济进一步加快转型升级,为就业扩容增加动力的趋势也不会变。随着劳动力人口红利出现拐点,劳动力的供给如何更好匹配市场需求尤为重要。要持续做好稳就业工作,未雨绸缪将是科学决策、精准施策的前提和基础。
着力抓好职业技能培训,是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的有力举措,也是解决“有事没人干,有人没事干”的关键之举。从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深入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到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大力发展技工教育、全面推行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从不断完善有利于技能人才竞相成长各展其能的激励机制、落实好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的政策措施,到对技能竞赛优秀获奖选手授予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技术能手、青年岗位能手、三八红旗手等荣誉,对高技能领军人才给予高规格礼遇……一项项硬核举措的出台,不断开创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新局面,让每一位技能工作者备受鼓舞。
随着数字经济快速发展,新就业形态发展迅猛,个体经营、自由或者自雇就业以及新就业形态等灵活多样的就业方式日渐增多,成为吸纳就业的重要渠道。尤其是共享经济、直播经济、数字经济的亮眼表现,增加了大量就业岗位。与此同时,如何解决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社保、劳动关系问题,如何促进劳动者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对促进我国新业态新经济发展至关重要。为此,需要坚持放开搞活和规范发展并重,顺势而为,补齐短板,促进灵活就业规范健康有序发展,激发企业和劳动者的创业活力和创新潜能。
新时代呼唤新担当,新时代需要新作为。中国特色就业政策不断丰富完善,沉淀下来的理念方法、政策措施、经验智慧,将成为我国面对新形势、踏上新征程的宝贵财富。相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我国将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机会。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