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人才机制打造农民服务团队
9月10日,在琼山区旧州镇雅秀村,“田教授”王茀安正忙着查看水稻田中的病虫害情况。
“水稻马上就要成熟了,我每天都会巡查全村2000多亩水稻田。”9月10日上午10时许,在琼山区旧州镇雅秀村,“田教授”王茀安正光着脚丫,在水稻田中仔细查看水稻长势。
作为远近闻名的“田教授”,王茀安每天十分忙碌——清晨起床吃过早饭后,就骑着电动车巡查全村稻田,监督农作物生长情况,及时记录出现病虫害的田地,并为农户提出相应解决办法。
为及时回应村民关切的种植问题,王茀安的手机常年保持通畅。而村民在风雨天遇到种植问题后,也经常会打电话向王茀安咨询。“下雨天也要出来给老百姓解决问题。教他们怎么排涝、用药,确保种苗安全无虫害。”王茀安说,在生产中,他能多搭一把手,村民就能更安心。
市乡村振兴电视夜校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过去开展农村党员和群众种养技术培训,常常会遭遇培训力量薄弱、培训方式单一、针对性不强、学用效果脱节、远程教学缺乏互动和外聘授课“水土不服”等问题。
为破解这些问题,近年来,海口深入挖掘本土人才资源,依托全市农村种养能人成立本土化农业人才队伍,打造了一支贴近群众、贴近产业、贴近实际的农村产业“农民技术服务团队”。
按照“组织放得心、群众信得过、产业兴得起、技能过得硬、传授听得懂”的标准和要求,4个区先后遴选出种养能手、致富能人、能工巧匠等农村乡土人才“田教授”101人。
同时,海口不断加强“田教授”管理,强化“田教授”的培育和使用。美兰区、龙华区出台了《“田教授”管理办法》,从“田教授”的推选、聘用、职责、管理、培训、考核等六个方面进行了明确,确保管理制度化、常态化、专业化和标准化,充分发挥“田教授”的帮扶作用,提升培育工作水平。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