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破促立 试点期间成果丰硕
从2016年启动首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到2021年首批国家公园正式宣布设立,长达5年的“考核期”意味着国家公园“转正”并非易事。
“国家公园对我国而言是一个新事物,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既是一项从无到有的开创性工作,也是对原有的自然保护地管理体制的改革、升级与完善。”海南省林业局(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局长黄金城直言,尤其是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不仅启动体制试点的时间最晚,也是唯一在自贸港背景下走上体制建设之路的,更可谓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
如此背景下,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的体制试点之路到底该如何走?
“海南省委省政府与国家林草局建立了省部协同机制,联合成立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建设工作推进领导小组,这种中央与省协作强力推进机制为海南推进体制试点提供了强劲动力。”黄金城介绍,与此同时,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建设工作推进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省直各部门和相关市县政府各司其职、通力配合,将工作任务逐一落实到责任人,明确时间表、路线图,凝聚起推进工作的强大合力。
而在推进建设这项系统性工程的过程中,海南更聚焦体制机制改革,大胆创新,先行先试,在“破与立”中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生态文明绿色发展之路。
理顺管理体制——建立国家公园管理局、管理分局两级管理体制,市县派驻国家公园管理局执法大队、森林公安双重执法机制;
创新运行机制——建立部省、省市县协同管理机制,印发试点方案和总体规划,出台10多项制度、办法和规范,将国家公园管理纳入法治化轨道;
坚持生态优先——有序开展处于主要江河源头等核心保护区的生态搬迁,加强海南长臂猿保护研究,初步构建起覆盖试点区的森林动态监测大样地+卫星样地+随机样地+公里网格样地四位一体的热带雨林生物多样性系统;
社区协调发展——建立社区协调两级管理机制,探索建立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社会志愿者队伍服务机制,并推动当地和周边居民共同参与国家公园保护管理和特许经营。
一项项制度相继出台、一次次创新实践相继展开,换回的是喜讯频传。
海南长臂猿种群数量恢复至5群35只;12个植物新种、6个动物新种、5个大型真菌新种陆续被发现;470户1885名群众陆续搬出核心保护区,实现“拔穷根”“摘穷帽”……过去两年多,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内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共赢共荣的实践,不仅交出了一份漂亮的试点“成绩单”,也正让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从愿景变为现实。
“第一批正式设立的5个国家公园,充分体现了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符合国家公园设立的标准和规范,在体制试点过程中成效非常明显,实现了重要生态区域的整体保护,认真处置了一些矿业权、人工商品林等矛盾冲突,涵盖了所在区域典型自然生态系统以及珍贵的自然景观和文化遗产,保护了最具影响力的旗舰物种。”李春良认为,这将对未来我国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