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棒材厂、拾光艺术馆、张之洞与武汉博物馆三大建筑,已然构成了融创·武汉1890工业遗址先导示范区。趁着春日,不少市民来到这里,度过一段闲暇的周末时光。在制氧车间老厂房改造而成的拾光艺术馆,游客可以在“时光隧道”中触摸城市工业历史、在书吧里畅享阅读时光,也可以在集装箱改造的咖啡馆里怡然小憩……
斑驳水泥、铁锈印记,一头是百年历史,一头是城市未来。据悉,汉阳铁厂工业遗址群落的整体改造,计划将于2026年底完成。武汉市民表示,对于这座城市 “文创客厅”,就像打开一个“超级盲盒”一样期待。
汞矿旧址变身热门旅游景区
昔日人工采矿坑道变身迷幻的“时空隧道”、以往矿工们贴着崖壁上下工的小道被改造成了惊险刺激的玻璃栈道、原矿办大楼成了汞矿工业遗产博物馆、苏联专家楼被演绎成了别具风味的俄罗斯餐厅和悬崖宾馆……这是位于贵州省铜仁市万山区的朱砂古镇。
“我是第一次来万山,一路走下来很震撼。没想到以前的一个废弃汞矿,现在能改造得这样好,看了很受教育。”一名来自湖南的游客说。
第一次来到万山时,江西上饶人王芳忠同样感慨万千。那是2015年,王芳忠随江西吉阳集团来此考察。最终,吉阳集团决定承接万山汞矿改造项目,王芳忠便留了下来。如今,他已是朱砂古镇景区副总经理。
“初来时,废弃矿山荒凉破败,当地人都出去打工谋生,我们看了于心不忍。不夸张地说,当时那景象,可以直接当作聊斋故事剧的取景地。”王芳忠回忆。
万山,素有“中国汞都”之誉,水银产量曾是亚洲第三、中国第一。新中国成立后,在国家经济建设和特殊困难时期,万山矿做出过重大贡献,被周恩来总理称赞为“爱国汞”。然而,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汞矿资源枯竭。2001年5月,相关企业被实施政策性关闭破产。此后,万山失去支柱产业,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因破破烂烂、冷冷清清,老汞矿区成为当地人都不愿提起的“废区”。
“不过,资源挖完了,资源下面的文化还在。万山的工业文化和历史价值,值得挖掘出来,让更多人来了解和体验。”王芳忠说。2015年7月,万山区引进吉阳集团合作,总投资20亿元,对原汞矿遗迹遗址和文物进行保护性的整体连片开发利用,打造中国第一个以山地工业文明为主题的矿山休闲怀旧小镇——朱砂古镇。
借助矿山遗址、老旧建筑、朱砂开采、革命标语等时代元素,朱砂古镇坚持文化再现与文化重构并举,打造了原汁原味的“那个年代怀旧文化步行街”,把绵延纵横970公里长的地下采矿坑道修建成“地下长城”,在陡峭的岩壁上修建成悬崖栈道和玻璃栈道,把原汞矿的宿舍、办公用房等修建成悬崖酒店、宾馆;还新建了全国最大的朱砂展示销售中心——朱砂大观园,着力挖掘朱砂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朱砂文化产业……
随着朱砂古镇实施修旧如旧的保护性开发,万山从前“颓垣废井、残垣败瓦”的空城景象不复存在,资源枯竭型矿区变身矿山休闲怀旧小镇,以旅游为核心的第三产业带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万山翻开了转型发展的崭新一页。
环境变美了,人气也聚拢来。除了游客,剧组和摄影爱好者纷至沓来。不少矿二代、矿三代在家门口就业,为游客还原父辈口中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共享蝶变带来的发展红利。2019年,万山汞矿遗址入列第三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录,朱砂古镇成功申报全国优选文化和旅游投资项目。
“我们不仅仅是将矿山废墟变废为宝,确保国有资产不破坏、不流失,还要通过旅游产业发展再升值,实现可持续发展。”王芳忠表示,现在万山提出“转型之城 美丽万山”发展之路,朱砂古镇将以工业遗存作为亮点,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吸引更多资源聚集,迎来新的发展阶段。“这里会成为一个立体的工业博物馆,能讲述三线建设历史故事,传承团结奋进、爱国奉献的万山精神,让更多人看到工业遗产的价值。”
滨江空间绵延一条工业博览带
在被誉为建筑界“奥斯卡”的世界建筑节上,上海杨浦滨江公共空间示范段曾摘得“年度景观大奖”。当时获奖的是杨浦滨江公共空间一期工程,即杨浦大桥以西2.8公里的区域。
近年来,上海市推动黄浦江两岸贯通及滨江岸线转型工作,杨浦滨江逐渐从以工厂仓库为主的生产岸线,转型为以公园绿地为主的生活岸线、生态岸线、景观岸线。2017年12月,杨浦大桥以西的2.8公里滨江段公共空间对外开放;2019年9月底,杨浦大桥以东2.7公里岸线贯通亮相。贯通开放后,附近居民终于告别“临江不见江”的生活。
杨浦滨江所在的杨树浦工业区,曾是上海近代最大的能源供给和工业基地,创造了中国工业史上多项“工业之最”,被誉为“中国近代工业文明长廊”。绵延十余公里的工厂区包括中国第一座陆上水厂——杨树浦水厂,曾经远东最大的火力发电厂——杨树浦电厂等。曾经“看到杨浦的大烟囱,就到了上海”。
到了上世纪90年代,伴随城市转型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杨浦滨江不少老厂纷纷关停,一大批纺织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向其他地区转移,一座座工厂大门紧闭,荒草丛生,被废弃的厂房、机器设备锈迹斑斑。
工业遗存,是杨浦滨江最大亮点与最独特优势。杨浦滨江南段公共空间贯通过程中,确定了5.5公里连续不间断的工业遗存博览带概念。杨浦区采用修旧如旧与城市微更新相结合的方式,妥善处理工业遗产保护与市政建设、旧城改造、生态涵养等的关系,通过实施有限介入、低冲击开发,积极推动工业遗存的“再利用”。
如今,裕丰纺织株式会社旧址大片的锯齿型工业建筑,已改建成上海国际时尚中心;中国纺织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留存的厂房改造成长阳创谷,集聚了一批高成长企业和创新孵化机构;烟草公司机修仓库经减量和生态化改造,形成立体公园、网红打卡地“绿之丘”……新产业与老房子相得益彰。
行走在杨浦滨江,随处可见“巧思”:水管状的路灯、装了仪表盘的长条凳、工业装置模样的垃圾桶、工厂当年的钢质拴船桩……仿佛置身一条工业博览带。杨浦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力争探索出可复制可推广的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新模式,促进城市更新改造,推动老工业城市转型发展。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