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省第七次党代会以来,海口夯实筑牢“三农”基础,交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优异答卷——
喜看沃野织锦绣 乡村振兴正当时
春华秋实,砥砺奋进。
五年,是砥砺奋进的时间标尺,也是跨越赶超的发展刻度。翻看海口过去五年的农业发展答卷,成就鼓舞人心。
建成特色产业小镇8个、美丽乡村54个,一座座各具特色的美丽村庄吸引着各地游客打卡观光;100%完成自然村硬化路改造,打通村民走上小康路的“最后一公里”……农业发展由资源驱动向品牌引领快速转变,三产融合的现代农业项目遍地开花。
省第七次党代会召开以来,海口各级党政机关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夯实筑牢“三农”基础,加快推进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如今,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壮大、发展活力持续增强、城乡面貌发生着巨大转变,海口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人民群众交出了一份鼓舞人心的成绩单。
夯实基础 巩固成果提成色
秀英区东山镇大坡村,今年首批小龙虾成功上市,让养殖户喜笑颜开。 海口日报记者石中华 摄
茁茁莲雾树,引领脱贫路。4月26日一早,美兰区三江镇上云村脱贫户符圣明就在自家果园里忙碌着。脱贫攻坚的春风吹来,让符圣明一家看到发展的希望。“过去在政府的帮扶下,我学了养殖技术,还种上了莲雾,脱贫后我扩大种植规模,现在发展还不错。”符圣明说,目前家里有200多棵莲雾树,已经有专业产销合作社承诺包销,一年下来预计有10万元的收入。
“政策暖人心,让我们日子越过越红火。”这是符圣明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也是脱贫群众共同的心声。“我们两口子都在施茶村石斛园里干活,家里盖起了两层楼房,我们日子越过越有盼头”“2019年生病住院,治疗费用一共2万多元,多亏可以报销,我们才花了2000多元”“通过养蜂种荔枝,这几年收入都很不错,日子越过越‘甜’”……
秀英区石山镇施茶村胜嵘石斛园生物组培研发中心,技术人员认真观察石斛种苗生长情况。 (资料图)
一个个脱贫故事的背后,是海口脱贫攻坚显著成效的生动写照。全市22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全部达标出列,4342户19312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退出……“十三五”期间,海口市聚焦脱贫攻坚工作,狠抓“三落实”,做到“三精准”,取得一张漂亮的成绩单。
初心不改,步履不停。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确保脱贫攻坚质量高成色足,海口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继续强化党建引领,狠抓责任落实,全面落实“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等各项帮扶政策,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因地制宜打造特色优势产业,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
产业兴旺 步伐铿锵再前行
产业兴旺助力乡村振兴。琼山区红旗镇大山村荔枝种植园内,一棵棵荔枝树枝繁叶茂,荔农们又将迎来一个丰收年。(资料图)
“这段时间我们天天往荔枝园跑,果树长势不错,青果已经有手指头大小了,丰收有指望啦。”4月26日,看着眼前挂果累累的荔枝树,琼山区三门坡镇文岭村果农袁锡廉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近年来,海口持续擦亮“火山荔枝”品牌,带动荔农增收致富。作为村里的种植大户,袁锡廉种植了800多亩的妃子笑荔枝,一颗颗荔枝果也承载着他致富的希望。
“这两年来,我们带领村民扩大种植面积、进行品种改良、拓宽销售渠道,有效地提高了荔枝产业的综合竞争力。”文岭村驻村第一书记徐欢告诉记者,该村荔枝种植面积达3500亩,年产量约700万斤,下一步,村委会计划将现代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实现产业发展与群众增收“双赢”。
文岭村的实践是海口在发展特色产业、助力乡村振兴道路上的一个生动剪影。过去五年,海口夯实筑牢“三农”基础,农业发展由资源驱动向品牌引领加快转变,核准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7个、知名农业品牌22个,占全省25%和40%。海口火山荔枝产区入选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紧盯发展目标,铆足劲头再发力。据悉,今后五年,海口将着力打造热带特色高效农业“王牌”;聚焦打造“自贸港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目标,做强做优海口农业特色品牌,推动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提高农业质效和竞争力;实施“米袋子”“菜篮子”工程,以科技赋能农业生产,推进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提升农业数字化水平。不仅如此,海口还将推进农业与旅游休闲、教育文化、健康养生等产业深度融合,大力发展观光农业、体验农业、创意农业、智慧农业等新业态。
内外兼修 生态宜居共美好
春色染尽芳菲日,乡村满目着新色。
走进琼山区云龙镇长泰村,水泥村道干净整洁,道路两侧绿草茵茵,房前屋后生机盎然……
这些变化,得益于海口自2021年以来实施的裸露土地种草绿化行动,如今,村村优美、家家整洁、处处和谐的美丽乡村新画卷正在海口徐徐展开。数据显示,全市已实施种草绿化面积1453.14亩,完成率为100%,所有裸露地块已完成覆绿。与此同时,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农村卫生厕所基本覆盖,全面完成自然村硬化路改造、100%建制村通客车,建成8个特色产业小镇和54个美丽乡村,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海口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显著。琼山区红旗镇边洋村三角梅共享农庄内,鲜花满园,孩子们在花丛边玩耍。本报记者 康登淋 摄
“我们村现在像公园一样,所以大家都自觉维护环境卫生。”“我们在村子里就可以打球、跳舞、做运动,特别方便。”……村庄越来越宜居,群众都是打心底里感到高兴,在秀英区长流镇会南村委会富教村,村民们对村居环境的称赞声不绝于耳。乡村人居环境持续向好,改变的不仅仅是村容村貌,也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村民的生活方式,文明新风终于吹进寻常百姓家。
回眸过去,海口发展脚步铿锵有力;展望未来,新的蓝图催人奋进。今后五年,海口将继续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持续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计划建设20个乡村振兴示范村,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引进和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发展壮大新型集体经济,让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更具活力。
喜看沃野织锦绣,乡村振兴正当时。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海口牢记嘱托,全力谱写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时代华章。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