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过后,湖北武汉的天气一天天热起来。武汉市洪山区南湖大道旁的一片试验田里,一个头戴草帽、脚穿胶鞋、面庞黝黑的青年正在地里忙碌。
青年名叫周雷,是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研究室主任、研究员。今年39岁的他,是国家重点领域创新团队——水稻分子及细胞工程育种创新团队执行首席。10多年来,他带领团队在水稻育种领域全力攻关,先后培育出16个优质高产水稻新品种,累计增产粮食超30亿斤,为“中国碗”装“中国粮”增添底气。
水稻良种是水稻产业的关键
最近,周雷和课题组的同事正在湖北省农科院南湖基地里忙着中稻的播种。“这一批种子大部分是4月底从海南省带回来的,播下去之后,就要定期观察、记录,选育出更多优良品种。”周雷说。
2010年,从中国农业大学博士毕业的周雷进入湖北省农科院工作。他发现,湖北虽然是水稻大省,但长期以来存在着稻米品牌不强等现象,一定程度上制约区域水稻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他决心聚焦水稻“高产不优质、优质不高产”等难题开展科研攻关。
“水稻良种是水稻产业的关键。”周雷说。为了攻克水稻育种难题,他和同事12年如一日收集种质资源、选配育种亲本,培育优质高产水稻新品种。
这个过程漫长而繁琐。冬天,他要去海南开展南繁加代,时常春节也不能回家。夏天,他在头上太阳烤、脚下水汽蒸、身边蚊虫绕的环境下,在稻田里一待就是半天时间……每年,周雷超过300天泡在实验室和田间地头。
通过表型鉴定、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花药培养技术,历经数以万计的杂交组合,他们创制出R7272、R60、润珠香等多个优质抗病虫水稻新种质,育成鄂中5号、广两优272、巨2优60等16个优质水稻新品种。这些品种累计推广5000多万亩。
推广新品种,帮助农民增收致富
周雷出生在“鱼米之乡”湖北洪湖农村。参加工作之后,除了开展水稻育种等基础研究,周雷每年还要花大量的时间精力,将育成的优质品种推向市场。作为团省委博士服务团成员、省科技特派员、省精准扶贫团团队成员,周雷对口帮扶了21个村和30多家企业发展高档优质稻订单种植,帮助农民增收致富。
新品种推广之初,农民并不买账。周雷回忆,历经10年努力,他们在2017年育成了绿色超级稻“巨2优60”。这种水稻新品种在同等产量下,能够大幅减肥减药、节水抗旱,但在天门等地推广的时候,很多农民心存疑虑,不敢尝试。
周雷与示范户约定,用他们的技术种植新品种,如果出现减产或者亏损,省农科院给予补偿。同时,周雷和同事轮流住在示范户家中,给予技术指导。
到了收获的季节,结果令人惊喜:新品种示范田亩产达1400多斤,同时施用肥料减少了1/3,不仅成本降低了,品质还更加优良。
市场对大米香味有要求,周雷和同事培育出浓香型优质高产新品种,收购价比普通大米提高30%到50%;在湖北潜江,他们选育抗倒性、抗病性好的虾稻专用水稻品种,让“虾稻生态米”成为当地绿色招牌……这些年来,周雷团队累计推广示范水稻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30余项。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