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于啃下育种技术“硬骨头”
近年来,周雷带领团队迎难而上,在国家相关项目支持下,开展了水稻孕穗期耐冷性状的遗传分析、基因克隆工作,并在国际上首次成功克隆并解析分子机理的水稻生殖生长期耐冷基因CTB4a。
2017年,这一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上,对水稻耐冷品种选育、改良低温等不利条件下水稻品种高产稳产性、解决低温造成的粮食减产问题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农业科研来不得半点巧,要甘坐冷板凳,敢于啃下育种技术‘硬骨头’。”周雷说,经过无数次失败,他和同事创造性构建出分子标记与花药培养相结合的高效籼稻育种技术体系,首次提出“一加一减两替三增”水稻花药培养核心技术,大幅提高籼稻花药培养效率,花药培养力较现有文献记录最高值提高7倍,攻克国内传统育种技术靶向性差、周期长、效率低等技术堵点。
在周雷等科研人员的努力下,一些具有特殊性能的水稻品种正在变为现实。“作为青年一代的农业科研工作者,我们要发扬老一辈科学家的精神,为国家种业振兴和水稻产业提质增效贡献青春力量。”周雷说。
让科研更加接地气(记者手记)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这些荣誉和成果的背后,是周雷及其团队成员10多年来无数个日夜的埋头苦干、默默耕耘。
白天泡在地里育种,晚上回到实验室查资料、做研究,常年在全国多地奔忙……作为一名研究员,周雷给人的感觉不是“书生气”,而是“接地气”。“电脑里长不出水稻,书本里也长不出水稻,要种出好水稻必须得下田。”袁隆平院士说过的话,对周雷影响深远。
为了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一代又一代的农业科研人员,胸怀祖国、服务人民,拿出十年磨一剑的劲头,勇攀农业科技高峰,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新时代的农业基础研究,也需要更多像周雷这样的青年骨干投身其中。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