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新时代基层建设·走进全军“四铁”先进单位标兵④
世界屋脊之上,青藏、新藏、川藏三条公路跨越江河,穿过雪山,见证着一群汽车兵的奋斗与荣光。
10年弹指一挥间。对西宁联勤保障中心汽车运输某团一营一连一级上士冯志威而言,这条蜿蜒曲折的天路就是他和战友们青春的足迹。
蹚冰河、翻雪山、穿戈壁,一连官兵一年有200多天在路上跑。像熟悉自己的掌心纹路一般,公路沿途的冰河和雪山达坂,冯志威早已牢记于心。
“向前,我们一直在加力!”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际,一连官兵再次踏上天路征程,奔赴高原某地域执行运输保障任务。
天路为伴,高原为家。风霜雪雨中,千里运输线写下这群汽车兵的坚守与成长,也记载着一连动散抓建的生动实践。
西宁联勤保障中心汽车运输某团一营一连
雪域天路上的“流动堡垒”
■雷大伟 郑孝刚 董一博
西宁联勤保障中心汽车运输某团一营一连在雪域高原执行运输保障任务。孟钊 摄
勇闯天路,再险再难也要向前
雪域高原,铁骑驰骋。今年8月初,一连组织复杂道路驾驶。行驶到一段“搓板路”,由于过度颠簸,上等兵魏郡科驾驶的车辆开始左右摆动。
见此情景,分队长马腾立刻叫停,魏郡科忍不住小声嘀咕:“这个路况实在太差了!”
“打仗不会选天气、选地形,更不会挑时间。你想想,上次咱们执行任务翻了多少个达坂?就算是又平又直的公路,万一被敌人破坏了,你就不走了吗?”马腾说到这里,不由想起两年前的一段经历。
入伍十几年,马腾开过很多次“头车”。在汽车连,开“头车”的荣光只属于技术最过硬的驾驶员。
那次,马腾赴某边防连运送过冬物资。9月底的高原,风雪已来临。驾驶室里,他紧握方向盘,手心却直冒汗——这段路平均海拔5000多米,有100多公里“搓板路”,路面浮土有10多厘米厚,一下车就能埋到脚脖子。
行至险峻山路,一边紧贴绝壁,一边面朝悬崖,最窄处必须一边倒车一边转弯。悬崖就在车轮下,生死就在毫厘间。100多公里的山路,车队整整走了7个小时。
高原道路条件险恶,车行六七里,险情八九回。这次任务过后,马腾深刻感受到:“四平八稳的训练不能再搞了,平直的道路练不出过硬驾驶员。”
以往开展机动训练,出于安全考虑,连队往往对一些新驾驶员“关爱”有加,行至“搓板路”“山间路”等险难地段,多数由老驾驶员来开。
从那次任务后,连队放开手脚,在做好安全防范基础上,把进藏路线作为天然训练场,哪里弱就练哪里,什么急需就练什么,不断锤炼官兵能力。
一次,车队翻越达坂,突遇暴风雪。有的官兵考虑到安全问题,建议稍作停留,等雪停后再赶路。连长孟凡龙、指导员刘庆带着几个骨干认真分析路况和天气后决定:再险再难也要向前,这是锤炼作风、检验本领的好机会。
高原达坂上,已经有很深的积雪。刘庆带领10名经验丰富的老党员,深一脚浅一脚摸索着道路,在风雪中用身体充当路标。一会儿工夫,他们一个个都变成了“雪人”。
孟凡龙带着15名技术骨干组成“突击队”,一锹锹挖雪蹚路、驾车开道。官兵整整奋战3个小时,最终安全驶出危险地段。
只有跑好每一条近似实战的运输线,未来战场上才能保打赢、不断线。为锻造驰骋高原的驾驶精兵,一连坚持做到:训练难度大一点、考核标准严一点、专业技能多一点。
机动一路,训练一路,升级一路。“考不倒、问不住、一脚油、一摸准”成为一连官兵的素质“标配”,“上车能驾驶、下车能修理、停车能战斗”成为每名驾驶员的必备技能。
近5年,一连在上级组织的军事训练比武中取得24个第一名,在军以上单位比武竞赛中赢得14项冠军。
前不久,连队参加一场实战化演习。那天,一连官兵一路突击,克服各种困难,机动数百公里,提前将物资送达。
西宁联勤保障中心汽车运输某团一营一连执行任务前,连长孟凡龙(左一)带领连队骨干检修车辆。孟 钊摄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