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一顺,大王庙村的“棋局”顺势走活。农事研学让农产品卖出了好价钱。红色研学以剧本杀形式,盘活了闲置的河南大学潭头办学纪念馆、乡愁民俗馆。“如今,百姓在家门口就业分红,集体收入打着滚往上翻。”大王庙村党支部书记杨国锋感慨。
大王庙的另辟蹊径是栾川乡村运营模式转型的一个缩影。乡村运营招募令发布以来,累计招引了200多个运营团队到栾川考察,成功签约15家,带动1000余名大学生到乡村创业,带动高端民宿、非遗研学、运动休闲、创意农庄等多元业态蓬勃发展。
“过去,美丽乡村建设习惯以行政手段推动。现在模式变了,乡村运营师说了算。在项目策划之初前置运营思维,市场在哪里,业态的选择就瞄准哪里,真正实现效益最大化。”栾川县委书记赵莉说。
在这轮青年返乡投身乡村运营的大潮中,栾川推出了一揽子激励政策,从制度层面保障创业所需,让大家“轻装上阵”。
2018年,不满30岁的张杏杏辞掉银行的工作,回到栾川县城开办了一家烘焙工作室。草莓是烘焙的重要原料。一开始,张杏杏在农场小量采购,后来她萌生了自己开农场的念头。恰逢乡村运营招募,她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报了名。没成想,事儿成了!“有志不在年高。我们就看中了这个姑娘的干劲、拼劲。”龙潭村党支部书记郝跃川说。县里的支持也是实打实的,100万元集体经济引导资金、30万元免担保创业贷款、农业植保培训……很快,草莓基地就风风火火地干起来了,并延伸植入了星空露营、野炊烧烤等业态,成为年轻人夜生活的集聚地。
“只要青年有志于乡村运营,我们就愿意给机会、给平台、给政策。”赵莉说,栾川向签约入驻的乡村运营师及其团队送上了政策大礼包,保障运营主体放心投资、安心运营。比如,在金融支持上,栾川推出“乡贤贷”金融产品,设立1000万元融资担保风险补偿金,30万元以下贷款免担保;在技能培训上,开展“人人持证、技能栾川”工程,聚焦乡村运营所需,精准提供民宿管理、研学导师等专业培训;在运营奖励上,策划项目政府优先支持,运营费用政府给予补贴,运营突出给予高额奖励,有效激励运营主体献计献策。
当下,栾川乡村运营大学生引才计划正在形成“雁阵效应”。贾东鹏的“天使民宿·伴山”从一个小院招牌成长为集设计、施工、运营、培训于一体的产业品牌,汇聚了一大批民宿运营人才;石彩芳的“大王庙研学之旅”,带起了一支由数十人组成的研学导师团队;张杏杏的草莓农场也有了新规划,规模要再扩充,业态会更多元,还有更多小伙伴加入……以生态搭建舞台,以青年吸引青年,以运营激活乡村,这场青年与乡村的双向奔赴必将结出美丽乡村的甜美果实。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