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夫帽、速干衣、登山鞋,望远镜、照相机……初冬的下午,海口阳光明媚,记者在海口五源河国家湿地公园见到了“全副武装”的拍鸟爱好者陈创林。
拍鸟需要技术。在陈创林的镜头里,成群的候鸟时而嬉戏觅食,时而翩翩起舞,随处可见鸟羽缤纷的精彩画面。
“抓拍这些画面靠蹲点,会不会很辛苦?”
“不会啊,我很喜欢做这个。能看到、听到、拍到这么多鸟,我感到很幸运。”陈创林摇摇头笑了。也许,这是他表达热爱鸟儿最质朴的方式。
诚然,拍到珍稀鸟的英姿,发现不同鸟的习性,需要技术,更需要运气,而生活在海口的拍鸟爱好者,显然在运气上更胜一筹。
在海口五源河国家湿地公园,拍鸟爱好者陈创林在寻找候鸟的踪迹。 记者 苏弼坤 摄
“中国最美小鸟”栗喉蜂虎,全球濒危珍稀鸟类、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脸琵鹭……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珍稀鸟类在海口湿地安家。“之前在书上看到的、听前辈讲到的,开始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海口。”陈创林说:“听,这是喜鹊的叫声。”话音未落,陈创林已经找到了鸟儿的所在,说话间迅速举起相机、拍下照片;刚要放下相机,陈创林的动作突然停顿了几秒,小声说道:“黑领椋鸟,应该有两只。”转头朝着声音传来的方向快速搜寻……
一系列“丝滑”的操作,让记者肃然起敬:“这个技能太厉害了,您能通过叫声分辨出多少种鸟类?”
“两百多种吧,主要是跟前辈、专家学习,再加上自己平时多听多练。”这一“听音辨鸟”技能,陈创林练了10年。
2019年,陈创林离开了工作6年的西秀镇护林员岗位,加入海口畓榃研究所的研究团队。在开展鸟类监测时,需要将鸟类的发现方式、点位、种类等内容输入“翼地巡”APP中,从而为后续研究和统计分析提供数据支撑。而“听音辨鸟”技能,让陈创林能够高效胜任这项工作。
顺着河边廊道一路走到海边,陈创林津津有味地介绍着沿途看到的或可能出现的植物、鸟类,讲述着不同鸟类的生活习性。对记者而言,这不是一次简单的采访,而是一堂“沉浸式”湿地科普课。
“随着海口湿地保护力度的加大,越来越多的市民游客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陈创林说,自己也在不断学习,了解可能出现的新鸟类种群、掌握红树植物的培育和保护技术。
说完,他举起相机,镜头朝着的方向,一只池鹭正从水面掠过,冲上天空……
扫码观看《生活在海口》系列报道第九期视频
微言谈生活
生态好、鸟先知。近年来,随着生态环保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和新成效,海口已然成了鸟儿的天堂。在此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从见证者、受益者,变成了参与者、推动者,用实际行动讲述生态文明的海口故事。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