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日12时起至8月16日12时,我省实施海洋伏季休渔。
海口1700余艘渔船归港停泊,3400余名渔民开启为期3个半月的“岸上生活”。
连日来,记者走访秀英区西秀镇荣山寮村、美兰区演丰镇北港村和新埠街道三联社区亮脚港等多个渔村码头发现,渔民“岸上生活”同样忙碌充实、丰富多彩。
从修补渔船渔网到投身休闲旅游业,从家庭团聚到技能提升,海口渔民的休渔期生活呈现出传统与现代交织的丰富图景,也折射出渔业转型与乡村振兴的深层脉络。
休渔期,海口荣山寮村渔民经营的海上运动项目市场行情好,颇受游客青睐。记者 石中华 摄
“船歇人不歇” 捻船修网备耕海
5月6日上午,在三联社区亮脚港码头,曾经热闹非凡、马达轰鸣的海面变得平静,渔船整齐地排列在岸边,岸上则是一番忙碌的景象。
渔民王光武正在认真地检查着自家的渔船,这艘陪伴他多年的“老伙计”承载着无数的出海记忆。“这艘船已经运营多年了,趁着休渔时期,一定要好好地为它进行检修。”王光武说,这几天还要抓紧把从船上卸下来的渔网补一补,然后收纳整理好,等到8月份开海前再拿出来使用。
5月6日,在海口三联社区亮脚港码头,渔民利用休渔期空闲时间修补渔网。 记者 孙士杰 摄
码头的旁边,几位渔民正在清理支撑定置网的铁柱上的藤壶、贝壳等附着物,还有的渔民正在更换铁柱上磨烂的绳索。空旷地上,三三两两的渔民席地而坐,手中的梭子在渔网上来回穿梭,“飞梭走线”的熟练动作吸引了到村中游玩的市民,他们频频举起手机拍照。
“今年我们村买了龙舟,已经组织渔民开展训练了,准备组成两支队伍参加端午节的龙舟赛,渔民热情高涨,希望能取得好成绩。”三联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蔡仁儒说。
在演丰镇北港村,渔船也都停泊在海边,渔民冯大哥正在冲刷清洗着自家渔船。对他而言,这段休渔期是难得的假期,除了修补渔网、维护渔船装备,走亲访友、陪伴家人、接送孙子上学是这段“假期”的常态。
市农业农村局渔业基础建设科科长冯亮介绍,经过多年实践,渔民已深刻认识到休渔制度对海洋生态修复和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性,主动配合政策实施,让海洋生物得以繁衍生息。在休渔期间,渔民都会修船保养以待开海,有的渔民还投身休闲渔业开发、渔家乐经营等业态,也有部分人选择到周边企业从事短期务工以增加收入。这种“船歇人不歇”的岸上生活,既保障了渔业可持续发展,又为渔民增收开辟了新路径。
培训学习“充电”忙 下了渔船进“课堂”
海上无老手,万事需小心。我市高度重视伏季休渔期的安全生产工作,严格落实“船进港、证集中,网封存、人上岸”的管理规定,通过安全生产培训、执法监管、应急演练等多元举措,织密渔业安全生产防护网。
4月29日,美兰区新埠街道召开伏季休渔工作会议,要求全面筑牢海洋伏季休渔管控防线,扎实推进伏季休渔管理和渔业安全生产工作。市农业农村局将在5月和8月举办两期大中型渔船船东(长)安全生产培训和轮训活动,通过理论教学与实操演练相结合的方式,普及渔业船舶安全生产知识,增强船东、船长及船员的安全生产意识与应急处置能力,从源头上遏制安全事故发生。此外,还将组织海上救援演练,提升海上应急救援水平。
5月6日,海口三联社区亮脚港码头,休渔后渔船整齐停靠在岸边。记者 孙士杰 摄
“休渔期间,我们还将渔船年检服务送至渔民家门口,帮助渔民检查每艘渔船上安装的船载动态监管终端设备、航行作业灯是否正常,逐船排查渔船适航情况,提升渔船对应急事件的处置效率。”冯亮介绍,开渔后市、区将常态化组织各项安全技能培训,持续敲响安全生产警钟,让“船老大”深刻认识到安全生产的重要性、紧迫性和必要性。
据介绍,休渔期间,我市严格执行船籍港休渔制度,确保所有休渔渔船回港停泊,并严厉打击违法违规渔船,维护海洋伏季休渔秩序,既保障渔业安全生产,又有效保护海洋渔业资源,真正实现“守好休渔期,才有鱼满舱”,为渔业可持续发展与渔民生命财产安全保驾护航。
吃上“旅游饭” 老渔村焕发新活力
5月5日傍晚,落日余晖洒在波光粼粼的荣山寮村海平面上,众多市民游客聚拢在沙滩上,争相一睹被称为“西海岸最美落日”。近年来,这座过去“藏在深闺、鲜为人知”的小渔村,在政府、企业、村民多方面的努力下正向“新”而行,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涌现出了民宿、咖啡馆、海边书屋、露营基地等众多新业态。
休渔期,海口荣山寮村渔民经营起沙滩露营生意,图为游客露营时在沙滩帐篷内享受慢生活。记者 石中华 摄
越来越多的渔民看到了休闲渔业的发展潜力,纷纷投身其中,并吃上了“旅游饭”。渔民吴道林就是其中的一员,进入休渔期后,他暂别渔船,支起了天幕、帐篷,为前来游玩的市民游客提供沙滩露营。“除了打鱼,我正尝试着当一名旅游从业者,引导游客更好地领略荣山寮村的风土人情。虽然每天起早贪黑很辛苦,但觉得收获不小。”当日,忙着招呼客人的吴道林充满热情地告诉记者,“五一”假期他的收入不错,也让他对未来更加充满信心。
在海口荣山寮村,渔民吴道林休渔期在海滩上经营起烧烤生意,吃上了“旅游饭”。 记者 孙士杰 摄
“五一”假期,“渔三代”王绥枫的趣寮露营·沙滩餐酒吧生意十分红火,每天光椰子都卖了上百个,特色海鲜备受追捧。休渔后,王绥枫的父亲王录万也来帮忙打理沙滩餐酒吧,“休渔不用出海打鱼了,但我这也闲不住,到这帮儿子分担分担,虽然忙碌点但心里很踏实。”皮肤晒得黝黑,正在砍椰子的王录万告诉记者。
王绥枫的堂兄渔民王绥强,也在村里摆起了水吧摊位,售卖饮品、炸炸等小吃,渔民通过转型发展休闲渔业,不仅增加了收入,也为自己的生活开辟了新的道路。荣山寮村驻村第一书记、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严雨表示,将继续立足资源禀赋,深化“渔业+文旅”模式,让传统渔村焕发持久活力,不断拓宽村民增收致富渠道。
从渔船修缮、渔网修补的忙碌身影,到参加安全生产培训;从投身休闲渔业的大胆尝试,到海洋生态保护意识的深入人心,海口渔民在休渔期放下渔具,却没有停下忙碌的脚步,他们用行动诠释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许,继续书写着属于他们的生活新篇章。
记者手记
从“靠海吃海”到“向海而兴”
3个半月的休渔期,不再是生产停滞的“空档期”。在海口,休渔期有的渔民正忙着修缮渔船、缝补破损的渔网;有的则从繁忙的劳作中解脱出来,与家人朋友一起享受难得的休闲时光;还有一部分渔民则选择了“旅游饭”,以全新的身份和姿态,开启一段别样的休渔生活。
休渔期间,渔民的生活如何保障?各地政府已经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措施,包括组织渔民参加技能培训、引导转产转业、提供临时就业岗位等。有的渔民利用休渔期发展休闲渔业,有的渔民参与近海养殖等创新做法,既保障了渔民收入,又丰富了渔业业态,可谓一举多得。
当荣山寮村“渔三代”王绥枫的沙滩餐酒吧成为网红打卡点,花甲老人王录万放下渔网变身“椰林服务员”,两代人在休渔期的默契协作,勾勒出渔村转型的鲜活图景。这种从“靠海吃海”到“向海而兴”的转变,不仅展现出渔民拥抱市场的敏锐嗅觉,更折射出传统渔村自我革新的内生动力。
休渔期不仅是海洋休养生息的时段,更是渔村探索发展新路径的机遇期。当8月的开渔号角响起,千帆再度出海时,我们期待渔民面对的是资源更丰富、生态更健康的南海,他们带向深海的不只是修补后的渔船渔网,更应是对多元发展产业的坚定信心。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