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在秀英区石山镇美岳下村,村民正在查看百年古荔枝树的挂果情况。记者 石中华 摄
C 制度护航 书写人与自然美好篇章
古树名木不仅是自然的馈赠,更是联结人与自然、人与人情感的纽带。在美兰区三江镇江源村委会方政坡村,一株约18米高的古榕树树荫下是村民们纳凉、聊天的好去处。“无论是家长里短还是村务大事,大家都习惯在榕树下商议。”美兰区三江镇农业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李波告诉记者,这株古榕树犹如一位慈祥的长者,静静见证着村民们的每一次交流,陪伴他们参与乡村治理全过程,让村民真正成为乡村治理的主体和受益者。
古树名木是生态文明的重要见证者。近日,《海南省“绿美自贸港”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对外印发,要求全面实施古树名木保护,修订古树名木保护管理规定,制订海南省古树名木养护技术规范等相关配套标准规范。根据方案目标,到2025年,我省古树名木保护牌安装落实率达到100%,古树名木管护覆盖率达到100%。
一株株古树名木,就是一个个活着的“绿色文物”。近年来,海口已围绕古树名木完成了普查、编号、救治等基础保护措施,并出台了相关保护管理规定,构建起较为完善的保护体系。截至目前,海口建档古树名木1772株,其中建成区现有建档古树名木448株,郊区建档古树名木1324株。
“在做好保护工作的基础上,海口应当多维度挖掘古树名木的价值,创新开发利用模式。”海南省旅游发展研究会会长王健生建议,一方面,可将古树名木与城市发展、乡村振兴有机融合。可以将古树资源融入城市活力街区、历史街区的打造,以及乡村旅游、研学旅游等发展规划中。通过科学规划布局,打造网红打卡点、特色露营区等旅游新业态。另一方面,可从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两大方向发力,开发复合型文旅产品:在自然资源方面,可打造集观光游览、科普研学、文化传承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项目;在文化资源方面,要深入挖掘古树背后的历史故事,使其成为民俗文化、红色文化等特色文化的重要载体。
王健生以海口新坡镇斌腾村500多年树龄的“夫妻树”为例提出,可借鉴台湾阿里山神木的开发经验,除了开展自然知识科普、生态保护宣传外,还可以创新推出古树下的婚礼等特色体验项目,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打卡,实现古树保护与文旅发展的良性互动。
5月8日,在椰青园安置房项目,一棵130年树龄的木棉树与现代建筑相映成趣,成为小区内独具特色的景观。 记者 杨鹤 摄
记者手记
让每一株古树都有人管有人爱
□记者 龙易强
古树名木是镌刻岁月的“活文物”,也是生态文明的见证者。近年来,海口在古树保护方面既注重制度建设,也强调技术应用。层层压实责任的四级林长制,化身“古树卫士”的护林员和村民,“一树一策”的精准修复,以及为避让古树而调整城市规划……这无不体现出科学精神与人文关怀。
古树名木作为不可多得且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如何充分发挥其价值?在海口,火山荔枝林串联起古道、溶洞与古村,打造出沉浸式文旅路线;500年“夫妻树”与红色文化联动,形成特色旅游打卡地;古树下的议事传统则成为乡村治理的独特场景。海口将古树名木与生态游、研学游深度融合,既让古树“活”起来,也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这种“保护中发展、发展中反哺”的模式,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古树名木保护不仅是政府的职责,更需要全民参与。从村民自发守护村口的古榕树,到在树荫下开展政策宣讲,古树已成为联结情感、传承文明的纽带。当公众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生态保护便升华为一种文化自觉。海口建档保护1772株古树,出台专项法规,正是将这种共识转化为制度保障,让每一株古树都有人管、有人爱。
古树年轮里沉淀的不仅是岁月,更是可持续发展的智慧。唯有让古树与城市共生长,让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相融通,方能绘就永续发展的绿色画卷。这既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答题,更是留给未来的文明答卷。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