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学习分享圈” 工匠精神照亮成长之路
创新驱动发展,人才引领未来。日前,海口为7家单位举行“海口工匠学院”揭牌暨劳模工匠助企导师聘任仪式,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着力培养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产业工人队伍。
海口经济学院海口工匠学院便是其中之一。6月27日,在该学院的汽车维修实验室内,学校中德应用技术学院汽车教研室主任王小铅正围着教学用车,向学生们讲解构造原理与故障排除。
作为“海口工匠学院劳模工匠助企导师”,高级工程师王小铅曾在多家知名汽车厂家工作,他充满信心地说:“工匠学院的成立,为更多职工和学生提供了接触优质平台和资源的机会。我将立足院校,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助力企业发展,为自贸港培养更多优秀的技能人才。”
为传承工匠技艺、培养技术人才、驱动创新发展,海口构建“工会+院校+企业+工匠”协同育人模式,已打造8家市级工匠学院,创建52家市级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广泛开展技术培训、业务交流、名师带徒活动,拓宽产业工人“学习分享圈”。
在海口市工人文化宫职工书屋,职工们在此阅读、学习。
与此同时,职工阅读的“赋能效应”同样显著。职工书屋覆盖面持续扩大,功能不断升级,日益成为职工学习充电、交流文化的重要平台。
6月28日,海口市工人文化宫职工书屋内书香弥漫。几名职工在技术类书架前驻足,专注翻阅产品设计书籍。隔壁多媒体室,“海宫仔读书号”活动正酣,职工们围绕《睡眠革命》热烈讨论,探寻高效睡眠与工作的秘诀。
去年7月,该书屋在海口图书馆的协助下启用,1500余册书籍吸引了不少职工前来“充电”。“书屋藏书丰富,活动多样,是充电放松、提升自我的好地方。”职工王阳昊是这里的常客。
近年来,海口各级工会建设优化150余家职工阅读阵地,在保障“有书读、方便读、就近读”基础上,深入开展“工”字特色阅读活动,让书屋成为职工文化建设和素养提升的强劲引擎。
拓展“品质生活圈” 丰富活动提升生活质感
“手臂垂直,用身体重量下压。”7月5日,海口市工人文化宫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基地内,急救导师的指令铿锵有力,约30名职工正对着人体模型反复练习心肺复苏。“成为‘急救先锋’,关键时刻能救命,我们一定要认真学。”参加考核的职工王燕说道。目前,该基地已培训超千名职工,470余人获得《心肺复苏证书》,成为城市应急救援的新生力量。
去年以来,市工人文化宫常态化开展特色公益课,丰富职工文化生活;新建1200余平方米的市职工体育中心,依托“工会杯”“海宫仔杯”等赛事掀起健身热潮;联合市红十字会建设应急救护培训基地,创新“移动课堂+固定基地”双轨模式,让应急救护培训惠及更多职工。
在2025年迎新春“海宫仔杯”乒乓球单打积分总决赛上,参赛选手正在激烈角逐。
“好球!扣杀!”“这球漂亮!”6月28日,2025“海宫仔杯”第五场月赛在市职工体育中心激烈开赛,选手们挥拍如风,削球与扣杀引来阵阵喝彩。自今年2月启动以来,“海宫仔杯”周周有赛、月月有赛,将该中心打造成职工们切磋球技、交流情感的平台。
如果说市工人文化宫是点亮职工梦想的“市区乐园”,那么正在海口江东新区紧锣密鼓建设的市职工活动中心,则将构建“一家一地四中心”(职工之家、职工文化产业研创基地、职工教育培训中心、职工文化中心、职工体育中心、老年职工活动中心)的集中式、多样化新阵地,进一步扩大职工的“品质生活圈”。
据悉,市职工活动中心总建筑面积约5.7万平方米,建成后将广泛开展职工文体、职工素质提升培训、服务保障职工权益及职工创新创业等活动。
在海口市工人文化宫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基地,导师向广大职工演示心肺复苏的正确方式和AED设备的使用方法。
“通过构建立体化、全覆盖的‘15分钟职工活动服务圈’,让工会服务触手可及。”市总工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建好、管好、用好工会服务阵地,不断增强工会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让城市发展更有温度,让职工生活更有质感。同时,通过持续推动职工服务阵地提档升级,使之成为工会服务一线职工的重要窗口,并进一步将其打造成椰城文明新名片。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