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破解“逢雨必涝”难题
“一点一策”推进24个积水点销号
海甸溪雨水泵站项目现场,施工人员在基坑内搭设脚手架。记者 苏弼坤 摄
一面锦旗,道出十年积水终结的感激与欣喜。
8月11日下午,海南金盛达家居建材商城商户代表团将一面写着“十载困局一朝解,万民感恩水务情”的锦旗送到海口市水务局。“商城门口的积水点经过改造后,再也不积水了。商户们委托我来送锦旗,表达大家的感谢之情。”海南金盛达家居建材商城副总经理田斌动情地说。
群众的锦旗是对积水点改造成效的充分肯定。记者从海口市水务局获悉,“十四五”以来,海口已消除19处积水点,有效改善了市民出行。针对全市现存的24个主要积水点,该局正按“一点一策”方案推进治理,力争2027年底基本消除历史遗留、严重影响生产生活秩序的易涝积水点。
滨海立交桥东南侧景湾路,排涝泵站正在火热建设中。记者 苏弼坤 摄
全速推进 全城施工“挂图作战”
“前段时间下了好几场大雨,商城门口都没积水。”田斌回忆,金盛达建材城大门前有一次积水1.2米深,每天8000多辆车进出受阻,商户们苦不堪言。如今,车辆川流不息,他笑着竖起大拇指,“改造真见效,下雨天出入顺畅多了。”
丘海大道延长线北接秀英港、南连绕城高速,自2009年建成后便是海口最繁忙的货运通道之一。2024年9月,海口启动丘海大道延长线金盛达段积水点改造工程。今年6月,雨水管网刚完工就迎来多轮强降雨考验,该路段未出现积水情况。“排水能力从1.9立方米/秒提升到13.3立方米/秒,翻了7倍。”业主单位海口建工集团路桥公司项目经理吴清福介绍,该项目预计本月底完工。
海甸二东路工商银行段同样“逢雨必涝”。这里由于地势低于海平面,高潮位时不仅雨水排不出,海水反而倒灌。今年2月,海甸二路灾后重建工程进场施工,海甸溪雨水泵站启动建设。建成后,泵站将通过“强排”方式,把该路段汇集的雨水抽排至海甸溪。眼下,泵站基坑支护与底板混凝土已浇筑完成,预计今年年底投运。届时,这一顽固积水点有望被彻底治理。
在滨海立交桥东南侧的景湾路,机器轰鸣,旋挖钻、振动锤、挖机齐上阵,这是龙华区大同沟片区排水管网维修及更新改造工程项目施工现场,一座按30年一遇内涝防治标准设计的排涝泵站正在加速建成。施工单位项目技术负责人赵勇底气十足地说:“项目启用后,即使暴雨来袭,道路积水也能控制到15厘米以内,且1小时内退尽。”
龙华区大同沟片区排水管网维修及更新改造工程项目还同步对龙华二横路、玉河路、滨河路、龙丰路、广场路、广场横路、滨海新村街巷新建分流制污水管,重点改造华信路、泰华路排水系统,并对14个小区实施清污分流、7处错混接点进行纠正。目前,项目整体进度已达40%,预计2026年8月底全面完工。
放眼海口,一个个积水点改造工程正在有序推进。海口市水务局排水管理科科长翁克宁介绍,该局将坚持“一点一策、挂图作战”,确保每个积水点早日销号,让市民雨天不再“看海”。
丘海大道海瑞桥附近,排水中心工作人员在查看地埋式一体化排涝泵站的配电柜运行情况。记者 苏弼坤 摄
百姓口碑 积水退去幸福升温
老百姓的口碑,就是项目的金杯。积水点改造的成效,不在竣工报告里,而在不再踮脚蹚水的脚步里,在一句句最朴素却最有分量的“出门方便了”的话语里。
“以前一下雨,店门口水深能到小腿肚。”近日,位于龙华区义龙西路与义龙东路交叉口的五金店老板陈耿升说,“我在门槛焊了两块挡水板,可再大的板也挡不住心慌,就怕水漫上来淹了货。”如今,他打算把挡水板拆下来,“从去年开始就没有积过水了,下雨天再也不用愁。”陈耿升笑容里的轻松,是义龙路片区及万国西路积水点改造工程最真实的注脚。
义龙路片区地势低洼,旧管径小,雨季一到,海水顶托、雨水倒灌,整条街像被掐住脖子,水泄不出去。2023年8月,施工队进场:1.7公里雨水方涵、3公里污水管网、两座强排泵站、路面重新铺筑,地下地上一起“换血”。2024年11月25日,项目通过验收并投入使用。蒙先生家住龙昆下村南九巷,过去雨声一响,大家都不敢出门,“如今巷子里连个水洼都没有,大家都夸政府干了一件大好事。”
龙昆沟下游段曾是海口最担心的“肠梗阻”,原来每秒只能排45立方米水,台风一来就漫堤上道。治理后,过水能力提到每秒68立方米,排涝能力提升到5年一遇标准。今年7月20日至21日,受台风“韦帕”影响,海口24小时最大降雨量万绿园站达到314.3毫米,比五年一遇24小时降雨量标准(281.6毫米)还超出11.6%。“台风‘韦帕’强降雨期间,龙昆沟下游治理段泄洪效果明显,下游段河道未发生漫溢道路现象。”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水务所所长侯之吉说,改造后的龙昆沟经受住了暴雨的考验。
口碑不止在义龙路、龙昆沟下游传播,“十四五”以来,海口已成功啃下包括长滨路五源河体育馆段、滨海大道海口港段、白龙南路琼苑宾馆段等在内的19处积水点“硬骨头”。每处治理,背后都有一串串暖心改造的故事。
途经滨海大道南港码头段的大货车司机李师傅如今最开心,“下雨天再也不用绕路了,一趟能省下40分钟!”在万国西路义龙中学段,学生家长符先生感慨,“现在接孩子从容多了。”
海甸溪雨水泵站项目现场,施工人员在搬运钢筋。记者 苏弼坤 摄
一点一策 三年攻克24个积水点
“海口作为滨海城市,地势南高北低,常年降雨量大,暴雨天受高潮位海水顶托影响,部分城市道路积水无法有效疏排。”海口市水务局副局长曾卫华介绍,城市内涝发生的原因,需从地势、排水设施、排水管网等多方面具体分析,如有的管网建设标准较低,排涝能力不足;有的管网尚未实现雨污分流,排涝空间易被挤占等。
今年,经过全面排查,海口梳理出55个积水/易涝点,其中24个位于主干道,对百姓出行和生产生活影响显著。为此,《海口市城市内涝治理三年行动攻坚工作方案(2025—2027年)》应运而生,计划通过23个积水点改造项目解决24个主要积水点,啃下这块“硬骨头”。根据方案,2025年底计划消除琼山区白驹学校、海甸岛五中路等4个易涝积水点;2026年底计划消除龙华西路等14个易涝积水点;2027年度计划消除椰海大道南北物流园段等6个易涝积水点。
积水点治理的核心智慧,在于“一点一策”的精准施治。如海关沟流域清污分流排水管网建设项目,解决金龙路龙华西路口段积水点;龙华路(龙昆北路至滨河路段)道路改造及排水防涝工程项目,解决龙华路海医门口段积水点;海甸二路灾后重建工程,解决海甸二东路工商银行段积水点……
除了工程改造,海口更在机制上求突破,从硬件升级到管理提效,形成了治理内涝的闭环体系。如将通过强化雨后复盘,细化积水情况梳理,对舆情集中的点位建立常态化排查机制,“一点一策一排查”确保问题根源不反复;强化闸门管控机制,建立以“优先排涝”为核心的响应机制,责任到人保障雨情来临时闸门及时开启。
如今,23个积水点改造项目中,15个项目已开工建设,8个项目正开展前期工作。随着积水点改造项目的推进,全市多条道路围挡施工,给周边居民和过往行人带来不便。“我们将督促施工单位加快建设,早日改造好积水点,还路于民,希望市民多多理解和支持。”曾卫华表示,海口将以三年攻坚为抓手,不断补齐城市排水防涝设施短板,提升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和安全韧性,为加快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核心引领区、打造“六个之城”贡献力量。
经过治理解决了积水问题的龙昆沟,成为龙昆北路一道亮丽风景线。记者 苏弼坤 摄
记者手记
蹚过积水,触摸城市温度
连日来,从金盛达建材城到龙昆沟下游,再到万国西路、义龙路、白龙南路等路段,我一路踩着曾经没过小腿的“记忆水位”回访:在金盛达建材城门口,金盛达家居建材商城副总经理田斌见到我后,说的第一句话是,“我要告诉你一个好消息,我们商城门口再也不积水了。”在义龙西路,五金店老板陈耿升指着门口的挡水板说:“这条挡水板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在群众的真实感受中,我深刻体会到:积水点改造不是冷冰冰的工程名词,而是把“城市之痛”变成“百姓之安”。
积水之痛,如何解?海口给出的思路很明确——“一点一策”。把24个积水点当成24道不同的“应用题”:有的加泵站“强排”,有的给管径“扩容”,有的做清污分流“腾空间”。工程队带着图纸“挂图作战”,市民则通过手机里的“积水地图”实时监督。一场暴雨就是一次“随堂考”——积水数据、现场成效,所有结果一目了然;答错了,立刻改。
最打动我的是居民们不约而同提到的细节:雨靴束之高阁,孩子放学不用背回家,货车司机不再绕路。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确幸”,正是城市治理最好的答卷。积水退去,幸福升温,接下来海口将用三年时间证明:只要方法对、决心够,再顽固的“内涝”也能被治愈。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