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余年前,一批批琼侨回乡支援抗日
越重洋赴国难 勇逆行救桑梓
设立在海口青少年活动中心广场的琼崖华侨联合总会回乡服务团纪念雕塑。记者 孙士杰 摄
1939年,日军侵占琼岛。一部分“流寓远方,不忘琼土”的海南华侨组成琼侨回乡团,渡海峡、越重洋,舍安逸、赴国难。
当年夏天,来自越南、泰国、新加坡、香港等地的共200多名华侨、港澳同胞组成的“琼崖华侨回乡服务团”,分五批成功穿越日军的海陆封锁线,回琼与琼崖人民一道参加抗战。作为一支活跃在琼岛各地的宣传抗日、战地救护、输送抗日物资的重要力量,琼崖华侨回乡服务团为琼崖抗战作出了巨大贡献。
冲破严密封锁回乡支援
日本侵略军占领琼崖后,各地琼籍华侨虽然身居海外,却始终心系家乡。“援冯(白驹)委员会”“华侨救济会”等组织纷纷成立,他们发动捐款捐物,帮助抗日军民克服困难。设在香港的琼崖华侨联合总会及时作出决定,发动香港琼侨回乡服务团成员分批返琼,参加抗战,救济同胞。
彼时的琼崖战火纷飞,日军对琼州海峡进行封锁。1939年4月,在符思之的率领下,第一批团员32人乔装成难民,分批登上前往琼崖的船只,冲破日军严密的封锁线,成功在琼北登陆,成为服务团的“渡海先锋”。此后,在港的团队多批次相继返琼,投身抗日战争。
得知海口沦陷的消息后,越南、马来亚、泰国、新加坡等地的琼侨组织纷纷组建琼侨回乡服务团,并招收了不少团员。在越南,43名团员经过两个月的集训后,于1937年7月渡海返琼;星洲琼侨救乡总会组建的琼侨回乡服务团从新加坡和马来亚招收了60名团员,亦于同年7月返琼;当时的泰国华侨抗日救国活动受到限制,但在爱国侨领的支持下,17名琼籍团员毅然渡海返琼。不幸的是7人在海上被日军杀害,幸存的10人抵琼并加入越南的服务团。
“总计200多名琼籍爱国青年,就这样冒险穿过日军的海陆封锁线回到海南,同全岛抗日军民并肩作战。”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林少祯介绍。
1940年6月,琼崖华侨联合总会回乡服务团总团在琼山县树德乡成立,25岁的华侨青年符克任总团长。令人痛心的是,仅仅两个月后,符克为争取国共合作抗日,与国民党琼山县三区区长韦义光前往定安谈判,却遭国民党顽固派秘密杀害。
与全岛军民并肩作战
各琼侨回乡服务团抵琼后分赴各地,首先开展抗日救国宣传工作,通过各类载体,向海外介绍琼崖抗战情况并揭露日本侵略者在琼崖的暴行。
服务团团员朱明谱写的《琼崖华侨回乡服务团团歌》这样唱道:“我们是保乡的战士,我们是卫国的先锋!琼崖已到危险关头,快起来为家乡奋斗!”服务团还创办了团刊,并通过壁报等宣传抗日。经过宣传,成千上万的青年、妇女,农民、教师等各界人士纷纷加入抗战队伍。
医疗救助是服务团的另一项重要工作。他们带来的西药和医疗器械,在缺医少药的琼崖堪称“救命物资”。1939年至1940年间,服务团先后在文昌、琼山、乐东、万宁等地开设医务所,送医送药、救死扶伤。服务团医疗队把抗日战场的救护工作作为重点,在琼文地区和美合地区派出随军医疗队,救助了大量伤员。除了宣传和救护,服务团开展医务人员培训班,为琼崖抗日独立总队培养了90多名医护人员,缓解了前线救护力量短缺的难题。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琼崖同海外联系中断,服务团也遇到了难于解决的困难。1942年,中共琼崖特委和服务总团共同商讨,决定保留该团名称,成员则根据个人志愿和工作需要,分配到新的工作岗位上去战斗,为琼崖抗日继续作贡献。
战火远去,硝烟散尽,琼崖华侨回乡服务团支援琼崖抗战的故事代代流传。为铭记历史、激励后人,海南省人民政府于2013年1月在海口青少年活动中心广场设立琼崖华侨联合总会回乡服务团纪念雕塑。该雕塑通过指挥者、医务工作者与战士形象,向人们述说一段烽火连天的历史。
80余年前,他们从南洋归来,为家国存亡挺身而出;80余年后,他们的后辈与家乡人民一道,为海南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拼搏奋斗。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