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自费购买学习用品,为困难学生点亮求学之路;她利用周末走访六十余户留守儿童家庭,用心搭建家校沟通之桥;她发起田园课程活动,让知识在乡土深处生根开花……她,是海口市秀英区东山中心小学教师王海梅。
二十二年来,王海梅以“担当”为笔,以“情怀”为墨,用温暖坚定的教育实践,在乡村写就一份育人的精彩答卷。在第41个教师节来临之际,王海梅荣获“全省优秀乡村教师”称号,这份荣誉不仅是对她教学生涯的肯定,更是对一位有温度、有方法、有担当的乡村教育引路人的最好鼓励。
扎根乡土,她是留守儿童的“老师妈妈”
上午九时许,东山中心小学校园里书声琅琅,运动场上,大树底下,随处可见学生们锻炼的身影,校园里洋溢着蓬勃朝气。记者在教研室见到王海梅时,她正专注地伏案工作。离下一节课还有段时间,她沉浸备课,左手边还叠着一摞摞等待批改的作业本,屋外的读书声伴着笔尖划过纸页的声响,构成了这幕乡村校园里既寻常又浪漫的情景。
王海梅批改作业。史子杨 摄
王海梅先后任教于海口市秀英区高山小学和海口市秀英区东山中心小学,始终没有离开过乡村的孩子们。她所在的学校有不少留守儿童,“父母都在外面打工,孩子们都是跟爷爷奶奶在家里面上学。”她轻声说道,言语中藏不住的心疼。
她曾教过一位男孩,男孩课上总睡觉,学习也提不起精神。几次沟通后才了解,因父母不在身边、老人忙于农活,孩子们经常吃不上早餐。王海梅默默掏钱请同学帮忙买早餐,男孩感动地说:“老师,你比我爸妈对我还好。”从那以后,他常常主动跑来办公室请教问题,成绩也从个位数一路提升到接近八十分。
王海梅正在上课。史子杨 摄
多年来,王海梅坚持自费为困难学生购置学习用品,利用周末走访留守儿童家庭,与家长共同制定成长支持计划,用一次次家访搭建起家校沟通的桥梁。“王老师来家访,不仅告诉我们孩子在校的表现,还从学习状态、习惯养成等方面给出建议,这种沟通让我们感到很踏实。”家长黄苗这样评价。
王海梅(右一)家访中。史子杨 摄
“教育不是惊天动地的,却是在一日日的陪伴中,用最朴素的方式缝补着孩子们成长中的缺憾。”王海梅说,在她的内心深处,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陪伴与守护。这份看似平凡却深沉的坚守,也许只有时光知道它的重量。
教学相长,她是课堂改革的“乡村先锋”
“把根扎在乡村泥土里,让爱生长在孩子心田上。”这是王海梅的教育格言,也是她二十二年乡村教学时光的真实写照。青少年求学时期,王海梅的成绩并不出众,但一位老师耐心地帮助改变了她,也在她心中悄悄埋下了一颗教育的种子。多年以后,她成了那个播种的人。
作为东山中心小学数学学科带头人,王海梅不仅是教学能手,也是教改先锋。面对学生基础不一的现实情况,她摸索出“生活情境+启发引导”的教学方法。她把数学知识融入农田测量、家庭记账等生活场景,设计出“菜园面积计算”“年货采购预算”等实践任务,让数学不再抽象陌生。
王海梅带领学生前往田间测量。(秀英区供图)
王海梅带领学生在田里测量。史子杨 摄
她推行小组互助学习,通过“小老师讲解”“错题擂台赛”激发学生兴趣;她坚持每天课后开设15分钟“问题门诊”,不只答疑,也关注学生情绪;每月开展“田间小课堂”,打造成学校以外的第三个教学空间。五年来,她累计辅导数学困难生182人次,所带班级数学平均分连续五年位列年级第一,主持的市级课题成功将班级计算达标率从53%提升至92%,用实实在在的进步证明乡村教育同样可以优质高效。
王海梅课上辅导学生。史子杨 摄
在资源有限的乡村环境中,她始终没有停止自我提升。她利用课余攻读大专、本科,近五年参加各级培训58次,完成继续教育学分360学时,真正实现了从“经验型”到“研究型”教师的跨越。她的付出也赢得了多项认可,从秀英区优质课评比一等奖,到“海口市最美乡村教师”,再到今年“全省优秀乡村教师”……每一份荣誉背后,都是沉甸甸的坚守。
最让她欣慰的是,已有学生受她影响,毕业后也回到乡村,站上讲台,接过爱与教育的接力棒。对她而言,一位乡村教师,可以照亮一片乡土的光,也可以成就育人的精彩。展望未来,王海梅希望自己始终保持教育初心,继续前行,也带动更多师生携手进步,在不断奋斗中静待教育的回响。
记者史子杨 特约记者陈创淼 通讯员陈勤 摄影报道
(海口网9月9日讯)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