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赋能 构筑素质教育新生态
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和推广,不仅改变了课堂,更促进了区域教育体系的变革。
在五源河学校书法教室,传统翰墨与智能代码融合。课堂开启,老师操作电子屏进行书写示范,并检查学生的完成情况。学生桌面上均有一台智能设备,他们在设备的指引和监测下挥毫落纸。系统通过图像识别、评估书写笔锋,并接入国家平台,讲解汉字的文化渊源,让传统文化以创新的方式进行传承。记者了解到,该校已建成10个此类智慧教育场景,为学生提供立体化的AI课程体验。

五源河学校书法课堂引入的智能设备,可以精准评估学生的书写质量。记者 石中华 摄
课堂变革的背后,是我市对AI教学的系统性规划。今年以来,海口持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着力构建学校、教师、学生“三位一体”的人工智能教育生态,推动学校实现“智能设施—学科融合—项目孵化”三步进阶,教师完成“全员基础—骨干专 项—名师创新”三步成长,学生则经历“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三步培育。
市教育研究培训院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秋季,我市首个“人工智能+学科”名师工作室成立,旨在组建人工智能教育核心教学团队,加速推广经验。
除了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领域也实现了人工智能教育初探。记者从市教育局职成教科了解到,目前我市已有多所中职学校在“无人机操控与维护”“数字媒体技术”“汽车运用与维修”等专业融入人工智能教育,培养新时代工匠的科技素养。
探路之行,挑战犹存。有业内人士指出,当前AI教育缺乏通识课程大纲、专门课时,且师资、设备及校外场地等资源仍是短板。多数特色活动集中于课后服务时段,其持续性面临考验。挖掘社会力量,与科研机构、科技企业合作,成为弥补资源短板的可行路径。
“尽管仍在起步阶段,但AI教育已为全市育人生态带来了变革。”市教育研究培训院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海口已有22所学校入选“人工智能通识课程教育试点校”名单,人工智能教育探索的步伐正在加快,“预计明年春季,人工智能教育将在全市各中小学校铺开,系统性变革传统课堂,进一步助力国家创新型人才培养。”
记者手记
教育革新要“播种”更要“育苗”
从小学的“梦想实验方舱”到高中的科研实验室,在走访校园的过程中,记者目睹了椰城教育正在发生的蝶变——人工智能教育超越了编程课或机器人比赛等单一范畴,正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姿态,助力椰城教育从“知识传授”走向“素养培育”的改革。
在滨海九小,智能温室里种下的不仅是蔬菜种子,更是孩子们被科技点亮的理想种子;在长流中学,为濒危植物设计的“电子身份证”闪耀着孩子们的创意和智慧,象征着年轻一代开始运用科学技术探索担当社会责任;在人大附中海口实验学校的实验室里,高中生们在科研探索过程中,一步步树立了严谨、求真的学习精神……
人工智能于教育而言,最宝贵的并非技术本身,而是它所带来的“可能性”。让跨学科的“融合创新”成为常态,也让孩子们闪亮的创意找到了落地生根的土壤。
然而,热潮之下更需冷思考。无大纲、缺师资、少课时等挑战,是新生事物发展过程中难免会遭遇的困境,这要求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有“播种”的热情,更需具备“育苗”的智慧与定力,聚焦短板,从机制、政策、经费、人才等方面着手,构建可持续的支持系统。
教育改革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工程。海口在人工智能教育领域的探索虽处起步阶段,但其展现的“育人”而非“育分”的价值取向,已清晰指向未来教育的方向——培养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学生。前路仍长,但在这片教育实验的土壤中,变革的种子已然播下,静待花开。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