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海口启动人工智能教育“加速模式”,从制度、师资、场地等方面重塑教与学的新生态,进一步培育面向未来的创新力量。
 
海口权威新闻门户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 聚焦海口>都市>

海口人工智能教育驶入新赛道 AI课堂在校园掀起科创潮

海口网 http://www.hkwb.net 时间:2025-10-28 09:40

当人工智能浪潮席卷各行各业,教育该如何应答?在椰城,答案正在中小学校的课堂里、实验室中书写。

今年以来,海口启动人工智能教育“加速模式”,从制度、师资、场地等方面重塑教与学的新生态,进一步培育面向未来的创新力量。从智慧农场到智能体育,从项目式学习到跨学科融合,人工智能不再是遥远的概念,而成为融入学生青春印记、记录成长轨迹的鲜活存在。

近日,在长流中学的科创教室内,学生操作无人机穿越障碍物。记者 石中华 摄

广泛“播种” AI教育成椰城少年必修课

走进海口的中小学校,不难发现科教元素“触手可及”,人工智能已作为一种基础素养和教学工具,深度融入各学科课堂,为传统教学改革注入新动能。

10月10日下午,在位于滨海九小校园内的“梦想实验方舱”里,“智慧农场”课程如期开讲。孩子们在科学老师裴燕的指导下,将空心菜种子撒入碳棉,随后启动了智能温室触控一体机,为种子浇水、培植。

滨海九小的“智慧农场”课堂颇受学生喜爱。记者 石中华 摄

“人工智能让种植变得简单,我感受到了科技的神奇力量。”活动中,四年级学生朱德恩兴奋地对记者说。裴燕介绍,在这里,AI是孩子们探索自然的“新农具”,让城里的孩子有机会突破土壤、湿度、温度等局限,实现对人工智能技术在现代农业领域的尝试和探究。

在海景学校,7台智慧体育设备的投入,进一步激发了孩子们的运动热情,也改变了他们日常竞技的方式。近日,记者在该校体育馆看到,学生们使用智慧体育设备开展竞技跳绳和轮滑比赛,大屏幕上实时跳动着每个人的运动数据和班级排名,现场加油声此起彼伏。“以前要等老师打分,现在我可以和机器现场PK!”该校二年级学生李远志完成轮滑比赛后,兴奋地分享着自己的成就感。

海景学校的学生使用智慧体育设备进行跳远比赛。记者 石中华 摄

人工智能带来的课堂革新,既改变了传统课堂上师生互动的方式,也将教师从繁琐事务中解放出来。海景学校初中体育老师齐奥认为,AI设备代劳了数据记录与督促工作,让教师能更专注于教学设计与方法研究。在该校校长李楚英看来,随着人工智能在教学领域的运用,学校实现了科学素养的日常渗透,各学科老师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分析课堂质量与授课情况,有助于促进教学改革精准提质。

精准“滴灌” 锻造人工智能生力军

AI素养的种子全域播撒,高中阶段的教育则更注重“精准滴灌”。近年来,海口各学校致力于通过项目式学习,将学生的兴趣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锻造AI领域未来的“生力军”。

去年台风“摩羯”过后,长流中学高二学生徐鑫在海南野生动植物园内游玩时,看到倒伏的濒危植物,便萌生了要用人工智能技术守护它们的想法。在科学老师的带领下,她与团队反复测试、打磨,最终研发出科技作品“濒危珍稀植物‘电子身份证’与生长监测管理设备”模型。该项目能通过智能传感器识别植物、监测土壤湿度并可完成自动浇水。凭借独特的创意和公益性,项目一举夺得海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

发现问题,并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解决问题,正是海口人工智能教育“精准育才”的生动写照。

“目前科学教育、人工智能已融入全校各年级教学活动中,同时通过社团活动、课后服务、竞赛指导等方式,助力学生在省市及全国科创赛事中展示创新能力。”长流中学党总支书记吴伟强说。

在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海口实验学校,这种“精准滴灌”已形成系统化课程体系。该校通用技术、研究性学习备课组长孔伟介绍,学校通过“必修课普及素养+选修课深化特长”的模式,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成长路径:高一接触传感器、控制系统等基础模块;高二则通过项目式学习,深入工程技术、社会创新等交叉领域。

“我们鼓励学生为科研成果申请专利,勇于创新,指引他们尝到科创的‘果实’。”孔伟说。该校为有特长的学生配备导师,由导师带领学生小组进行深度研究,从项目开题到论文撰写、成果答辩,完整模拟科研流程,致力于打破学科壁垒,重构知识体系,全面培养学生科研精神和科创能力。

[来源:海口日报] [作者:肖卫香] [编辑:杨玲]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
 
     www.hkwb.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

琼公网安备 46010602000160号

  琼ICP备2023008284号-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