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苗:社区课堂解民忧,“儿童友好”筑根基
“以前下班后还要送孩子去练舞、学古筝,来回得两小时,现在在家门口就能学古筝,我也能安心做饭,政府的服务太贴心了。”说起社区教育教学点,秀英街道书场村居民杨女士满是感激。
杨女士口中的“家门口课堂”,正是秀英街道推进“儿童友好城区”建设的重要载体。近年来,秀英街道紧扣“儿童友好”理念,以“一米高度”谋划服务,从“软件课程”到“硬件空间”全方位发力。在课程设置上,通过“线上问卷+线下走访”收集家长与儿童需求,推出《吉他弹唱》《演讲与口才》《少儿绘画》等特色课,实现“居民点单、社区开班”,既破解“课后看护难”,更满足孩子多样化成长需求;在空间改造上,对社区公园进行适儿化升级,不仅增设儿童游乐设施、打造“亲子阅读角”,让孩子在社区里安全、舒适地活动;在服务延伸上,联合学校、妇联开展“防溺水安全教育”“科普实践营”“亲子手工日”等活动,把“儿童友好”从“有地方玩、有课上”延伸到“全方位成长守护”。
“我们不仅要让孩子‘有学上’,更要让他们‘学得好、长得好’。”秀英街道社区学校负责人表示,社区课堂与儿童友好建设的结合,不仅缓解了双职工家庭的育儿压力,更让“儿童友好”从理念变为可触可感的生活场景,让孩子在关爱中成长,也让家长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持续提升,为“儿童友好城区”建设筑牢基层根基。

“家门口课堂”。(秀英区供图)
暖“新”:贴心举措破痛点,双向融入聚合力
“以前台风天担心电动车没电,现在换电柜就在站点旁,很快就能换好电池,累了还能去特斯拉店面的休憩空间喝口水、歇会儿,感觉在海口打拼也有‘避风港’了。”外卖骑手李洋的话,道出了秀英街道新就业群体服务的实效。
作为城市“流动的风景线”,外卖骑手、快递员等新就业群体曾面临“充电难、休憩难”的困境。秀英街道从“解决实际问题”入手,推出系列暖心举措,针对“续航焦虑”,在商圈、快递站点周边合理布设多组换电柜,联合各村居开展充电安全隐患排查,确保换电方便又安全;针对“休憩需求”,整合辖区企业资源,与特斯拉店面合作打造“暖心休憩空间”,免费提供饮用水、充电插座、临时避雨区,让奔波的新就业群体有处歇脚。

在商圈、快递站点周边合理布设多组换电柜。(秀英区供图)
街道并未止步于“单向服务”,而是积极引导新就业群体融入社区治理,通过邀请骑手担任“社区观察员”,在送餐途中发现路面破损、垃圾乱堆等问题及时反馈;组织快递员参与“反诈宣传”,利用上门派件机会向居民发放宣传手册。如今,越来越多的新就业群体主动加入社区志愿服务队,成为基层治理的“移动探头”。
从“解决需求”到“激发参与”,秀英街道正让新就业群体从“城市过客”变为“社区主人”,为基层治理注入新活力。
当前,秀英街道以“一老一小一新”为抓手,用暖心服务传递温度,用长效机制彰显深度,用治理创新提升高度,让民生服务与基层治理同频共振。秀英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持续探索互助型养老服务长效机制,建设儿童友好城区,加强困境儿童关爱保障;完善青年发展支持体系,不断织密民生幸福网,为基层治理现代化注入更多活力。
特约记者陈创淼 记者林英
(海口网10月31日讯)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