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网首页 |  国际旅游岛 |  房产 |  汽车 |  健康 |  时尚 |  教育 |  琼台人文 |  图片 |  彩票 
您当前的位置 :海口网首页 >琼台人文 > 琼台俊杰
黎兴汤主讲:揭开黄道婆的神秘面纱
来源: 海南日报 作者:陈耿 时间:2010-08-03 08:32:24 星期二

  黄道婆是向谁学艺?

  王逢称黄道婆“元贞间附海舶以归”,元代的元贞年间为1295年至1297年。按这种说法,黄道婆返回乌泥泾的时间是1296年,那么,她在崖州的时间先后约有37年之久。在这么长的时间里,黄道婆又是向谁学习纺织技术呢?她最终为家乡带回了怎么样的先进技术呢?

  且看陶宗仪的记述:“国初时,有一妪名黄道婆者,自崖州来,乃教以做造捍、弹、纺、织之具,至于错纱配色,综线挈花,各有其法。以故织成被褥带帨,其上折枝团凤棋局字样,粲然若写。”

  对此,有专家认为黄道婆是向黎族人学习,也有学者称她是向临高人学艺,黎兴汤则认为:在崖州,黄道婆居住和生活在从中原内地迁来的汉族移民中间,尤其与福建汉族居民较为密切;因此,她在崖州主要是向当时棉纺织技术处于优先地位的福建汉族移民学习,当然也吸收了其他地方的一些先进技术。

  因为从汉武帝在海南开辟疆土,设立郡县,到元代的1000多年间,已有大量的内地民众迁移崖州地区,这些汉人也逐渐“反客为主”。这些早期沦落崖州的汉人后裔,以讲闽南语的移民为主,他们当中有一部分直接来自福建,一部分从中原辗转到福建,再以福建为中转站流到崖州,他们既保留着内地的丝麻纺织技术,又带来了福建当时领先发展的棉纺织技术。

  黎兴汤还通过详细研究黄道婆改革后的上海治棉工具、织技、织物,发现其与崖州黎人的织具、织物都大相径庭,然而与崖州汉人的却是基本相同,有着历史的继承和发展关系。

  正是基于这样的比较研究,黎兴汤认为:由于地理和历史的原因,加上考证不周,过去有关黄道婆的论文、教科书、辞书和传记,都说黄道婆是向崖州当地黎人学习织棉技术,带回和革新黎族先进的纺织工具,那是一大历史误会。

  黄道婆何以能成功?

  王逢在《梧溪集》中写到,黄道婆返回乌泥泾后,“躬纺木棉花,织崖州被自给。教他姓妇,不少倦,未几,被更乌泾,名天下,仰食者千余家。”而此前的乌泥泾,就像陶宗仪所记的:“初无踏车椎弓之制,率用手剖去子,线弦竹弧置案间,振掸成剂,厥功甚艰。”

  由此可见,黄道婆作为一名棉纺织技术革新家,她的历史功绩可谓不小。

  黎兴汤说,黄道婆之所以成为棉纺织技术革新家,从哲学的角度来看,不外乎有内因和外因两方面的作用,也就是其优良品德和家庭、社会对她的影响。

  从黄道婆坎坷的经历可以看出,她身上的优良品德有勤劳的本色、叛逆的个性、顽强的意志、革新的精神、爱民的情怀。这是她成功的内因,即主观能动性。

  客观因素方面,是社会环境对她的影响。宋末松江社会的动乱,迫使黄道婆沦落到当时棉纺织工具和技术优先于全国的崖州,得以向中原内地和闽广汉族移民,学习传统的丝麻纺织技术和新兴的棉纺织技术,同时借鉴越南、高丽、波斯等国家和当地熟黎的纺织技术,融国内外先进的棉纺织技术于一身,以致于能够推陈出新;及至元代,松江地区棉布市镇的形成,社会对棉布需求量的增大,元朝政府强制性的政策,对黄道婆革新棉纺织技术具备了良好的客观条件。

(编辑:谢军辉)


网友回帖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琼ICP备20230082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