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网首页 |  国际旅游岛 |  房产 |  汽车 |  健康 |  时尚 |  教育 |  琼台人文 |  图片 |  彩票 
您当前的位置 :海口网首页 >琼台人文 > 古村老街
文山村:碧塘环绕莲花座的古韵水庄
来源: 人民网海南视窗 作者:廖自如 时间:2010-08-11 08:52:10 星期三

  文山村的古老树木

周氏宗祠里的庆观堂

 进士周世昭的牌坊遗址

 

  
  上书“蔚起人文”的进村拱门

 

  文山村原为员山,因明代巡抚称此地“文士接踵”而得名。

  文山村位于海口市东南部,属海口市龙华区新坡镇管辖,该村有2600多人,420户,是新坡镇规模最大的村庄。

  渡琼始祖周秀梅原籍福建莆田县。进士,翰林院学士。南宋之乱时期,绍熙五年(1194年)为避祸携子周榜湘迁琼,卜居琼山县遒都图(今遵谭镇)秀梅里。周秀梅的曾孙周榘(第四代)迁居琼山东洋图员山里(今新坡镇文山村),周榘为文山村始祖,距今该村已有700多年的历史。

  文山村离海口市府城镇只有34公里,该村背靠羊山,前临南渡江,山环水绕,风光如画。该村前后出了3个进士、16个举人,被誉为古琼州四大文化古村。

  现存文物

  明代进士牌坊匾

  周宗本,字立之,号务斋,文山村人。生于明成化21年(1485)年,悦公支。从小脱颖过人,被称之为神童。

  周宗本16岁考取儒士。22岁在明正德二年(1507)年考取举人。29岁明正德九年(1514)年中进士。先后任溧阳县知县、南京工部都水司主事、北京工部管缮司郎中。其诗文载入琼山县志文苑。

  后人为其立进士牌坊于村中。“文革”时期,该牌坊被推倒。刻有“明正德赐进士弟,原任工部郎中周宗本”的牌坊匾现丢弃在文山村宣传文化室前的草地上。牌匾上的字迹依然清晰如初。

  影像笔记

  这是一个疑为海市蜃楼的人间仙境,这是一处天造地设的世外桃源。

  碧波荡漾的池塘如玉带环绕着古村。浑圆天成的村落如莲花般盛开了700多年,古韵悠悠。

  我们惊叹周氏的祖先:何以捷足先登,慧眼寻觅到如此一块绝美无比的人居福地?

  此处人杰地灵。文山村如泉水般奔涌出了20来名进士、举人,人文鼎盛、科甲联桂。古村的芳名享誉古今,令人啧啧称奇。

  古村旧景依然,而众多胜迹却遭损毁,令人伤感。

  当复兴文明的目光再次关注着这块积淀着700多年人文历史的文化古村时,在众多渴望的目光中,一座容历史原貌和现代规划于一体的旅游水庄不久将会以奇美的姿容呈现在人面前,让我们共同期待……

  玉带环绕着的古老水庄

  12月17日,一个阳光温暖的周末,记者一行从海口沿东线高速公路驱车30公里左右,来到新坡镇文山村。

  驱过村口的村牌坊,进村左行200米左右,见一拱门,上书“蔚起人文”四个大字,进拱门,赫然见一宽大的池塘,从尾部看上去,水塘绕村延伸而上,一眼望不到头。

  一条宽敞的水泥路紧靠着村旁的水塘,水塘边不时看到一棵棵古老茂盛的大榕树。

  我们把车停在村尾的“蔚起人文”拱门旁的榕树下,从村尾桥来到文山村宣传文化室。

  在文化室门前一块平坦的草地上,记者看到一堆古老的石板、石墩,走过去仔细一看,竟是该村明代进士周宗本的牌坊匾。牌匾上刻着“明正德赐进士弟,原任工部郎中周宗本”的字迹。村里的老人告诉记者:这块进士牌坊原立于进士周宗本的故居前,“文革”时期被捣毁,村里人后来把残损的牌坊古迹搬放到了村文化室门前的广场上。

  因是周六,紧靠村文化室旁的文山小学不上课,校门锁住了。闻听我们来采访文山村,有村民通知管钥匙的老师打开村门。

  进文山小学,登上新建的教学大楼屋顶,登高远望,文山村美丽如画的景致全部映入眼帘。

  清澈的池塘从村尾一直环绕着村庄延伸到村头,长400多米,池塘碧水中,有成群的鹅鸭在水中游戈,塘边有许多村妇在洗衣,充满欢声笑语,塘边的古榕树下,有村民在树底下悠闲地聊天,小孩在塘边树下嬉戏,好一幅静美祥和的水庄风光图。

  从高处俯看,文山村像一座圆形的古城堡。成片灰黑色的檐瓦和旧墙,陈年古老的石板路,散发着慑人心魄的古韵。整个村落看上去是个圆形,似一个莲花座。村中有好几条石板路与众不同,呈放射状上窄下宽,像八卦图一样分布,陌生人进入村庄,宛如进入迷宫一样,摸不清东南西北。

  据说,当年周氏的祖先修建村塞时,煞费苦心,为保护村民的居住安全,进行了周密的考虑和设计,村庄的路巷便于周旋辗转,以防兵匪侵击,经历700多年风雨和战乱,文山村能完好地保存至今,与该村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城堡般的巧妙设计不无关系。

  村里的人文胜迹俯拾皆是

  从文山小学下坡过中央桥去村中探访。桥面上村民晾晒着金黄色的谷子和白色的薯干。桥头有一堵宣传墙,上面刻着该村1997年修建文山桥梁通道的捐款者芳名。沿着村中一条石桥路而上,见到周氏宗祠旧址。祠门口写着一副对联:“濂溪世泽,太史家风”。相传为明代书法家董其昌手迹。宗祠为三进,祠内墙跟下树立着历代宗亲捐修宗祠的碑文。除海南岛内的外,还有繁衍、移居到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等海外的周氏后裔芳名碑。祠内的庆观堂内摆列着周氏历代迁琼祖先的牌位。

  78岁的村民周才卿老先生带我们来到玉露井旁,找到了周秀梅的曾孙周榘的墓地。该墓地位于一条石板路边,附近有村民的房屋。周榘为迁入文山村的始祖。明万历四十年,村里的后人为周榘立了墓碑。自从周榘选址员山(文山村)福祉后,经700多年繁衍生息,周家一脉薪火相传,子孙遍布琼岛大地和海内外,成为名门旺族。

  行进在文山村的古村巷中,人文古迹俯拾皆是,你只要稍留意古榕树下的石条或架在水沟上的石板,甚至猪圈牛栏的石门槛,大都是刻着明代和清代的字迹的石碑,都是几百年前遗留下的古迹。在玉露桥头,分别有两座进士,举人牌坊还在。靠南侧的是进士周世昭的牌坊遗址,匾牌和石礅杂乱地歪倒在乱石中。周世昭生于明弘治十四年,文山村人。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中进士,任北京户部贵州清吏司主事。他的故居还存,三进式建筑,现已破旧不堪。靠北侧是该村举人周著的牌坊,倒塌在地多年,旁边成了猪舍。周著生于明弘治元年(1488)年,明正德五年(1510年)中举人,此人生前经常出捐为村民修桥补路,深受村民敬仰。

  沿水塘路边,该村上、下共有五口古井,分别为该村五个坊所凿,均有几百的历史,这些古井依然为村民使用,保存完好。

  文山村至今依然保存着众多古老的民居,这些古屋都是火山石垒成墙,屋内门窗和梁木雕刻着精美的图案,古色古香。

  在村西面有一段古老的城墙,长约15米,高约2米,传说为该村传奇人物“周乙岳公赶石围城”所建。

  散落在古村各处的残损的牌坊碑铭随处可见,这些石老的牌石,无言地见证了古村700多年兴衰的历史。

  该村明代官员济济成美谈

  文山村古称员山里。明代进士,琼山人,广西参政林士元曾写有一篇《员山里记》,称“郡之南百里许,有里员山,地形势员(圆)如布基,如运规屈曲盘旋,故曰员山”。

  员山里在明代人才辈出,先后出了3名进士,15名举人。闻名全琼。

  据《琼山县志》收录的林士元所撰《员山里记》载:“明嘉靖初,抚军谈公巡行方岳,适我琼邦,经历兹士。里中士大夫冠盖相见者,不下十百。公曰:此何地耶,文若此其楚楚耶,称赞多久,究其始终,乃云:一族兄弟团居于此。不禁鼓掌大笑曰:吾巡视多矣,未有若员之文士接踵,官员济济如此里也者。”自谈巡抚称赞之后,人们便把“员山”改为了“文山”。

  文山村多文士,仕宦不绝。当时流传着:“公孙中举人,叔侄、兄弟同进士”的美谈。

  为纪念彰表村里高中的人士,村内先后竖起了14座进士、举人牌坊,有折桂坊、拔尤坊、毓秀坊、登科坊、登俊坊、文魁坊、先裕坊、礼魁坊等。

  清代光绪十二年(1886年),在该村周氏二十五周庆龄贡生的牵头下,发动村民献石投劳筑城墙围村,围绕村头至村屋。并建起三座大门,村头大门刻“崧岳生申”,村屋大门刻“蔚起人文”大字,把原来的“员山里”名改为“文山村”。

  文山村良好的地形生态,得天独厚、风光秀美、远近闻名。

  明嘉靖44年(1565年)定安县进士、礼部尚书王宏海。曾作长篇诗描写“员山八景”,分为“绿水环龙”、“横桥渡马”、“竹松笼月”、“楼阁丛云”、“塘屋甘泉”、“岸头娇柳”、“莲塘渔唱”、“石岭樵歌”共8章。1932年,琼山县的文人雅士还以员山村入景为主题进行一次诗文创作大赛。评选出优秀作品10篇奖赏,其中一至三名分别为灵山东塘村周之藩、府城大路街黄天章、琼邑逍遥村冯仁经获得。文山村自然风光之美由此可见一斑。

  此外,文山村在古代还出了很多高官夫人,一位是本村周氏十二世祖周世和公的五女,嫁给定安县雷鸣镇龙梅村礼部尚书王弘海。她饮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祖宗和乡亲,曾经三次慷慨解囊献捐助光洋120两,第一次捐献新造新族祠第二进宅;第二次捐献文山的“文珠寺”,40两买田地出租而收租息做常年膏脂之用;第三次捐献40两买田收租,解决贫苦子弟灯油费。尚书妻子的美德行为获得了村中的父老绅士的好评。一直流传到现在。

  还有本村周氏十三世祖萼公的女儿嫁给琼山县东洋一图卜通村广西参政林士元,当了夫人。成为文山村的荣耀。

  记者采访了文山村村委会的周主任,他拿出文山村发展规划图给记者看,该村至新坡镇的水泥公路将尽快修好,一些被毁坏的文物古迹也列入了修复的计划。许多专家、学者和官员都先后来到文山村提出要把文山村建设成为一个集旅游、生态、文化为一体的旅游水庄。

  我们期待着文山村重新焕发出新的辉煌。

  民间传说

  周乙岳公得到吕洞滨指点成仙

  周乙岳:人们称为乙岳仙,简称周仙。是一位传奇人物。生于明正德三年,1998年村民在村里筹建了周仙公庙。

  据村民周才卿先生介绍:周乙岳公得到吕洞滨仙师的精心培养成为神仙。一时启动了琼州大地,人们对他萧然崇敬。他的一生在医为业,医术高明,同时幻术精巧,做到道术非凡竟显出他的妙法能手。自古罕见。

  据传说,某年有一天乙岳公过石山顶母石以剑指曰:谁为吾乡福德正神者请与我行,每剑所指石无不动,有一些跟至半路止舍,之仍复回山。如前所命遂得一焉。今闾门之土地神就是隋之岳公自来的,后来群众号为目前土地公,同时把祠前进坊改为自来坊,而有文化者用“回来”给土地公祠写一副对联:自现真身膺保社,来居此土毓英才。其明证也。今遗物尚存。

  周仙公根据村中群众的要求,有赶石筑城墙的念头,某年在一天的夜晚往定安县金鸡岭喝石滚动,运转赶回村村,在他屋的前面靠近池塘边当夜筑起一条墙壁。由于种种原因,当晚筑了长约15米,高约1.8米,就终止了。石头都是长方形的方块石。因为停止建筑,路途上都落着许多石头。当时远近都传播着文山周仙喝石围城的故事,今遗址尚存。

  民间记忆

  村民三年建起村里的城墙

  周才卿(男,78岁,文山村村民)

  清朝末年,我们村遭到了地方上盗贼的抢劫,弄得民不聊生。文山村农民为了防止盗贼在夜间经常入村抢掠打劫,借着村中的天然屏障,村的前面是一口池塘,水面约80亩,村群众为了方便出入,便建起村头至村尾四座石桥。村的后面靠近山,道路崎岖很难行走。该村易守难攻。清朝光绪八到十二年间(公元1884——1886年),在村中绅士二十五代孙周庆岭贡生的牵头下,提出围建护村的城墙方案,携群众自愿献工献石料,争取苦战3年完成围城墙任务。这样以自然环境,按群众居住分为5个坊,分为5个建筑队,在预定时间内完成一条长约2000米,高的2.5米的城墙。为了农民出入方便在村、村尾、村后三处各开一个大门。本村村民从安居乐业。

  文山村屡经战火饱经沧桑

  周汝英(男,78岁,文山村周氏后裔)

  我村前后是羊山,天然屏障,易守难攻。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的工作人员定点住宿我村。这件事被日本鬼子知道后,有时派伪自卫军到村围剿。冯白驹将军也率部队住过我们村。

  1942年春日本鬼子立即调动伪自卫军一个大队百余人进驻文山村,烧毁了很多房子。伪大队长林芳伍把人民当做目中钉、肉中刺,随意推残杀害。1944年九月一天,他亲自暗谋抓周庆猷、周庆清、周乃业(地下接洽共产党员)。周庆猷、周庆清被抓到祠前井庭枪决,周乃业被抓到田头军部杀害。还抓周邦桔(文山青抗会主任)放在檐沟内灌水,灌满肚子,又拖在地上,用人按水出,对他进行惨无人道的摧残,使他死去活来。

  文山村人民自国内第一次大革命,乃至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都在人力、财力各方面都对革命做过大力支持,授予“琼山革命老区”的光荣称号。

(编辑:谢军辉)


网友回帖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琼ICP备20230082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