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网首页 |  国际旅游岛 |  房产 |  汽车 |  健康 |  时尚 |  教育 |  琼台人文 |  图片 |  彩票 
您当前的位置 :海口网首页 >琼台人文 > 古村老街
绣衣坊:皇帝赐牌坊成就特色民俗街
来源: 海南特区报 作者: 时间:2010-10-16 13:51:13 星期六

  地方志

  绣衣坊因皇帝赐题“绣衣坊”牌坊而得名

  绣衣坊位于海口市琼山区府城镇,呈南北走向。南起忠介路,北止北胜街口的新城路。街道长360米,宽4米,水泥路面。

  绣衣坊是府城地区一条古老的居民巷,也是海府地区最具民俗文化的一条街巷。街巷始建于明代,明代以来,这条街巷聚集众多秀才在会馆中求学,并居住着许多大户人家。相传当朝皇帝鉴于此处学子聚集,人文蔚起,钦赐“绣衣坊”牌坊名。封建社会的读书人都穿刺绣的衣服,因此“绣衣坊”因皇帝题赐坊名而声名远播。

  这条有着500多年悠久历史的小街巷,已成为府城古老街巷的代表和缩影。

  现存文物大井

  大井位于绣衣坊中段大井巷3号旁。井形呈圆状,井围高45厘米,内径92厘米,外径125厘米,绳痕深达2.5厘米,用石砌成。

  该井始建于明代,清乾隆丙寅年(1746年)坊里杨君正、李有美重修,道光年间井倾陷,棘竹丛生,石瓦拥塞。咸丰八年(1858年)天旱泉水干涸,坊里居民越坊汲水被禁止,恩贡符显钦、监生冯缵昌等集资重修。同治元年(1862年)立井碑。

  该井泉水甘清旺盛,现仍为当地居民日常生活饮用水。

  影像笔记

  从繁华喧闹的忠介路拐进狭窄幽长的绣衣坊,有一种绝然不同的感觉和心境。漫步在这条绿树成阴的小街巷中,那股恬淡、闲逸、静谧的气息令人陶醉和痴迷,让我产生一种留下来,在此结邻而居的冲动。

  每次走进绣衣坊,对我都是一种吸引,我痴迷的不只是这条街巷能直接感受和目睹到的人文环境和名胜古迹,那种蕴含沉淀着的这条街巷背后的丰厚民俗文化更令我为之陶醉……

  史地发现最具古城特色的民俗画廊

  在忠介路88号旁,有一个造型别致的门牌楼,上书“绣衣坊”三个金色大字,是琼山昌盛房产公司2001年12月捐建的。这就是本期《海口地理》要报道的街道“绣衣坊”的南门。

  进南门,街巷口摆着水果摊,新鲜甜美的水果吸引着进出巷门的行人目光,诱惑着行人,忍不住称上一斤半斤的尝鲜。

  进巷口,两边摆着两三个经营古玩的地摊,摆满着各色各样的稀奇的古玩意,吸引着不少行人的驻足欣赏,爱不释手。在古街巷里卖古玩、古董,真是相得益彰。

  绣衣坊是一条居民住巷,不是商业街。但有少数居民借地生财,将临街巷的屋面改成铺面或出租或自营。于是小巷里不时看见一两家店铺,零星地点缀在小巷中,使这条古老的居民小巷也不时透出一点商业气息。

  记者留意了一下,绣衣坊总共只有106个门牌号,目前,小巷里经营茶馆、饮食店、旅馆、药店和发廊,大都是为街巷居民服务的。海口是个移民城市,府城绣衣坊有很多外来人口租住,这里的一些店铺大部分是岛外的人在经营。位于绣衣坊11号,有家四川江津红高粱酒坊,硕大的酒坛摆满店铺,酒浓度从20几度到60多度不等,用红纸标明度数贴在酒坛上。开坛卖酒时,整个绣衣坊都能闻到浓郁的酒香,满街巷都弥漫着醉人的酒味。真是应了“酒香不怕巷子深”这句古话。据街坊居民说,府城地区众多酒客都慕名来此购买红高粱酒,把卖酒的老板娘乐得合不拢嘴。

  小巷里还有传统中医拔火罐,现在难得一见。

  水泥屋与旧民房相伴;历史与现代交融;古朴与时尚共存。在绣衣坊古巷中游览踏访,展现在你面前的是一条长长的历史画廊,你需细细地欣赏,才能琢磨品味出画廊风景中蕴含着的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


  因求学之风盛行而获明代皇帝钦赐

  感受古街巷那沉淀着的丰富的历史民俗文化,你必须气定神闲,细细寻访,才能捕捉和感悟到绣衣坊承载和浸透着的,千年古城独特的民俗文化。

  如果你只是个行色匆匆的过客,300多米长的绣衣坊街巷只需几分钟你就可以走完,但这条街巷背后蕴藏着的名胜古迹、深厚的文化积淀不会青睐一位走马观花的行人。你必须怀着虔诚之心,倾听她讲述自己的变迁,触摸她的每寸肌肤,她才会把自己珍藏着的一切毫无保留地坦露在你的面前,让你一饱眼福。

  在采写绣衣坊之前,我望文生义,从字面上理解:认为绣衣坊以前可能是个专门从事绣衣服的地方,因此后来被称为“绣衣坊”。通过实地寻访知情人,才纠正了自己的臆断。

  祖居绣衣坊的八旬老人郑家民告诉记者:小时候听他爷爷讲,这条街巷的会馆中,有很多求学的读书人,街巷中常见秀才文人行走。这里也居住着很多的大户人家,并出仕为官。明清时期,读书人都穿刺绣的衣服,绣衣成为封建社会读书人身份的象征。明代皇帝在朝廷闻听此地的求学之风盛行,钦赐“绣衣坊”三字。当地官员将皇上的赐书立牌坊于街巷口,今绣衣坊北门口,令这个街坊的居民深感荣耀。从此,绣衣坊声名远播,闻名琼岛内外。

  记者随后来到绣衣坊106号门前,看到了绣衣坊牌坊旧址。住在牌坊旁的75岁的老居民郑月荣告诉记者,小时候,她看到牌坊立在街巷中,东西两边各有两支石柱,牌坊上书“绣衣坊”三个大字。解放后,破除封建迷信,这个古老的牌坊被打烂砸毁。

  记者看到,靠绣衣坊北门东侧巷口,还遗留着一根绣衣坊牌坊石柱,石柱上雕刻的卷云图案栩栩如生,技艺精湛。旁边还有一个圆形石础。西侧对称的石柱、石础已消失,不见踪迹,原址现在建了一幢水泥楼房。

  绣衣坊牌坊旧址只留下一鳞半爪的遗迹,但依稀可见昔日的姿容。

  绣衣坊的人文古迹散落在街巷中,令人叹为观止。除现存的古庙、古井、古宅外,这里的老爸茶店,也堪称一景。

  在海口的城市街道,有“无茶馆不成街道”之说。绣衣坊两侧的茶馆尽管规模不算很大,但都生意兴隆,顾客盈门。望着满屋悠闲的茶客,在街头忙碌奔波采访的我好生羡慕。在凉爽的茶店里品茗聊天,的确是一种神仙般逍遥的日子。

  进入绣衣坊一家茶店,里面呼呼地开着吊扇,几十名茶客边喝茶,边看录像,边聊天。我学着他们的样子,点了一壶老爸茶,小坐了一会。7月的阳光很灼热,茶店内却很凉爽。我一边品味着清香的茶水,一边斜瞟着四周的茶客,有的三五人合聚一桌,为一件事叫喊、争吵得面红耳赤,热热闹闹;有的光脚丫蹲在椅子上抽烟,拖鞋丢在椅子旁;有的专注地看着录像,吸一口茶水,咬一口小食。他们神情各异,把生活趣味融汇其中。一个个活着很真实、很自我,很随意,没有一丝做作和虚假。这种知足常乐、历阅人间百态、彻悟了淡泊是真的海南茶文化,在绣衣坊的古巷中,显现着经久不衰的生命力。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元宵之夜,绣衣坊是府城最热闹的地方。

  当夜暮降临,府城的元宵灯会也随之拉开帷幕。绣衣坊、马鞍街、忠介路等街巷张灯结彩,火树银花,霓虹闪烁,处处流光溢彩。元宵佳节期间,绣衣坊巷口的坊牌门被装饰成一座辉煌的彩灯门,走进绣衣坊,只见精致玲珑的各式彩灯耀眼夺目,悬挂在两边家家户户门口。彩灯造型各异,形状逼真,每盏灯花都寄托着绣衣坊居民对绚丽生活的追求和真诚祝愿。这条古老的街巷因此洋溢着浓郁的诗情画意。


  居民骆书酞赴缅作战成当地居民的骄傲

  唐宋以后,府城成为古代海南的政治、文化、军事中心。明朝成为鼎盛时期,遗留下众多的人文古迹。时过境迁,绣衣坊遗存的文物主要有大井、晏皇庙和古民宅。

  大井位于绣衣坊中段西侧100米的大井巷,为明代开凿,历经500多年仍然井水清澈。

  晏公庙位于绣衣坊67号,庙宇金碧辉煌,香火鼎盛,这里既是敬神的庙宇,又是绣衣坊老人之家。

  绣衣坊规模较大的古老大宅院,有名的有刘家、骆家、倪家、李家、冯家5家大宅院。在明清时期,都是大户人家,并多有出仕为官者,享誉坊中。

  5家大宅院,现在保存完好的只有刘家祖屋和骆家大院。倪家、李家、冯家祖屋已拆旧建新,不见其踪。

  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绣衣坊老民宅为刘家祖屋。位于绣衣坊23号,为刘家十一世祖刘振朝的父亲兴建,距今有200多年的历史。

  刘家祖屋,一列五进,现存四进,有一进房在清光绪9年烧毁。现居此屋的刘家后人告诉记者:刘家祖上清代出过举人,做过知县。记者查阅资料,清代琼山共有74名举人。姓刘的举人只有一位,名叫刘诒球,如果考证属实,刘诒球可能就是绣衣坊刘家祖屋的族人。如今刘家子孙已遍布岛内外,仍有10多家居住在这里。这家大宅院为明清传统建筑风格,颇具岭南民居特色。尤其是镂空雕刻的门窗、屏风和桌椅、神案,可谓精雕细刻,巧夺天工,具有很高的艺术造诣。

  骆家祖屋大院位于现在的绣衣坊31号。占地面积为1000平方米,为一连四座20眼,南边横廊两间,五眼厨室,四眼外街,南边铺一座,墙围四至分明。

  记者从骆家祖屋第二座主屋的墙面上看到一块石刻的碑文,记载着该屋修建的来历,该老屋是骆家于清光绪戊寅4年秋天从陈家、蔡家手中买断改建成现在的规模。

  骆家在现代出了一位了不起的人物骆书酞、又名骆鸿武(1915—1998)。

  骆书酞原住府城绣衣坊31号骆家大院。民国26年进入黄埔军校,民国29年毕业于黄埔军校15期,分配到国民党军校六军22师65团。杜聿明为军长、廖耀湘为师长。

  抗日战争爆发后,骆书酞参加了重庆军事委员会组建的“中国远征军”赴缅作战,担任副团长。骆书酞随10万中国远征军在三年的缅甸热带丛林中与日军浴血奋战,屡建战功。

  在艰苦的缅甸丛林战中,“中国远征军”与盟军并肩作战,收复了缅北60余处城镇,歼灭日军5万人,解救被日军围困的英军7000余人,保卫了滇缅公路,斩断了日军从缅甸伸向我国西南的魔爪。据骆书酞后来回忆,他所在的团步兵连只有四人回到祖国。

  1945年8月15日,骆书酞随军空运回国,在南京参加了日军投降仪式。

  1995年,骆书酞先生在海口参加了海南黄埔军校校友会和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座谈会,会上他简述了自己赴缅对日作战的情况,受到了与会人员的称赞。

  骆书酞先生1998年在海口逝世,享年83岁,他的尸体火化后,骨灰中遗留下几块弹片和子弹头。骆先生生有一男两女,妻子吴乾香,海口市中山路人,早几年在府城绣衣坊病逝。

  骆书酞是中国赴缅作战远征军中,唯一的海南人。他是绣衣坊居民的骄傲,也是海南人民和中国人民的骄傲。

  绣衣坊古老的街巷中孕育了众多的杰出人才。

  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企业家、椰树集团的领航人王光兴先生1941年7月出生在府城镇绣衣坊。他于1958年从海南侨中毕业到海口罐头厂工作,1986年1月至今历任海口罐头厂厂长,椰树集团公司董事局主席、党委书记、总经理,为全国知名企业家,令绣衣坊居民引以为荣。

  一方水土一方人。丰厚的文化积淀,使绣衣坊成为一块风水宝地,人杰地灵。百年古巷,遗存千古风韵,诱人追寻她幽远迷人的过去……

  唯见风物 晏公庙

  位于绣衣坊67号,始建于明代,距今有500年的历史。

  现存的晏公庙于1981年重修。占地约300平方米。院内有一枇杷树,枝繁叶茂。

  大院南边立有晏公庙碑序和重修晏公庙万世流芳石碑。

  晏公庙外柱楹联书写着“关圣帝征吴封魏,晏侯王卫国庇民”对联。庙门联写有“精忠扶汉室,平浪庇庶民”对联。

  庙内供奉晏公和关公神位,街坊居民四时奉祀,永沐神恩,香火鼎盛,历时不衰。

  这里祀神时是威严肃穆之所,平时属老年之家,为街坊居民休闲聚集的场所。

(编辑:谢军辉)


网友回帖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琼ICP备20230082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