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志
打铁巷位于海口市琼山区府城镇。呈南北走向,南起靖南街,北至文庄路,长185米,宽2米,石板路面。
打铁巷始建于明代后期,距今已有400余年的历史。相传巷口靠道前街路段,这里有几家制作金银首饰的店铺,从店铺里传出敲打金属的声音像在打铁,此条小巷后来被称为“打铁巷”而流传至今。
打铁巷属府城地区比较典型的居民小街,街巷两旁至今遗存着许多人文古迹和颇具特色的清代民居,是一条保持历史原貌较为完整的一条古老的居民街。
现存文物 府城城隍庙
位于打铁巷23号西侧,明洪氏三年创建,明正德十四年(1519)知府曾大庆从府治亡东迁至此。清道光十四年重修。1950年海南解放后寺庙损坏,1995年重修府城城隍庙,庙门刻有一对联:海外称古城居民自由信仰,琼台是福地百姓乐业安居。每年农历五月二十七日,城隍爷生辰日,远近信徒均聚于此,敬香拜神,香火鼎盛。
影像笔记
小巷的石板路历经数百年行人踩踏和车辆辗压,裸露着岁月履痕的印迹凹陷而光滑。
行走在打铁巷古老的石板路上,想着小巷这个趣怪的名字。恍惚间,我隐约听到敲打金属的声音从小巷深处传来。“叮当”作响,铿锵有力的声音穿越时空,亲切地撞击着我的耳膜。
我的眼前顿时浮现出一副这样的画面:古老小巷的店铺内,几个光着膀子的汉子正挥锤敲打着金属制品,那挥汗如雨的身影以及充满节奏感的敲打声吸引了一条街的目光,整条街巷因此而生动起来。从古到今,任岁月变迁,这条小巷将永远不被忘怀……
史地发现六旬老人讲述打铁巷的来历
在文庄路南侧的尚书直街与仁和坊之间,有条狭窄的小巷——打铁巷。
从文庄路进入打铁巷的巷口,紧挨打铁巷1号旁有座四圣庙。庙宇是重修的,进庙烧香拜神要沿水泥石阶而上。庙门口摆着一座香炉,炉里有人点燃着几束香,烟火袅袅。庙里供奉着神像。据街坊居民说,很早以前,这里就有庙,后来毁塌了,现在所见的庙是近年来由本街坊居民捐资在原址重修的。
打铁巷是一条保持原貌较好的古旧居民巷。街巷中间的石板路依然如旧,只是由于几百年来的磨损,石板路中间有很深的凹印,充满历史的沧桑感。
小巷的两边,古老的居民住宅旁偶尔夹杂着几幢新建的水泥楼房,破坏了原来古旧的景致。
小巷的北巷口西侧墙上,挂着两幅画像和招牌。记者按图索骥,在打铁巷6号,找到画师邓已河。年近六旬的邓先生祖居打铁巷。记者问及打铁巷的来历时,他纠正了后人臆断的打铁巷的来历。
邓已河介绍说:听他的祖父讲,从前,这条小巷靠近文庄路的巷口有家加工金银首饰的铺子,在加工首饰时,用铁锤加工敲打金属发出很响的叮当声,听起来好像是打铁的声音,后来人们都习惯把这条巷口叫打铁巷,其实这里以前并没有打造锄头、犁耙的铁匠铺。而把首饰加工店的敲打声音误为铁匠铺的打铁声。
巷口加工首饰的店铺,小时候,邓先生还看到过敲打加工金银首饰用的铁案,毁弃在巷口,后来不知去向。店铺早已搬迁了。敲打金银首饰的声音已成绝响,留下的这个趣怪巷名,却长久地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打铁巷北高南低,幽深狭长。记者有一次在街巷内采访,突遇下暴雨。一会儿,狭窄的小巷变成一条小溪,雨水从北向南哗哗而下,像湍急的河流,咆哮而过。此时,进出小巷只能赤脚脱鞋,趟水而过。街坊的老人埋怨说:解放后,这条街巷改建了一次水沟,后来从未清修过,下水道淤塞,一遇下雨,小巷就积水成河,出行不便。
雨巷中,偶尔有妙龄的时髦女郎撑着雨伞走过,这条古旧的老街巷顿时变得生动、鲜活起来。古老与时尚的交汇,使静谧的小巷有种凄美的韵味。
曾为府城地区最热闹的街巷
记者在打铁巷内寻古探幽,从老人们的讲述和现场的寻觅中,发现众多已遭毁损的文物古迹遗址。
在打铁巷23号旁,以前遗址有一座“进士”牌坊立于街道中,坐西朝东偏南15°,造型非常雄伟、美观。小巷的居民曾以此为荣,“进士”牌坊让街坊居民感到一种荣耀。那时,来府城拜祀城隍庙必须经过打铁巷的“进士”牌坊,加上小巷的南巷口有座基督教府城堂,信奉土神和信仰洋教的信徒都要经过打铁巷,那时的打铁巷因此成为府城地区最热闹的街巷。
离打铁巷“进士”牌坊西侧,就是府城城隍庙。以前的城隍庙规模宏大壮观,解放后被拆毁,现在所见为后来重修,仅剩一正殿。
在城隍庙遗址西南侧,还遗存着一口古井,为城隍庙和附近居民饮用水。按府城城隍庙在此建址推算,这口古井应有400多年的历史。府城城隍庙是明代正德十四年(1519)知府曾大庆迁建于府治西南,即打铁巷西侧今工人文化宫内。古井的井栏内侧,有绳索勒出的深痕,深达6厘米。
记者在古井旁铺在井沿四周地面的石板上,找到几块刻有文字的碑石,碑石上阴刻着密密麻麻的字,有的清晰可见,有的模糊不清,其中一块是禁碑。有半块刻着“隍庙碑记”字样的珍贵石碑铺在古井东侧的过道上,因路人踩踏,碑文上的字迹大都已难辨认。
这些珍贵的、记载着历史承传文字的碑石,竟轻率地遗弃在井旁路边,沦为铺路的垫脚石,令人惋叹。目睹被践踏的文明的碎片,记者深感痛惜。
在打铁巷与尚书横街交汇处,据老人们介绍:这里曾有一座古庙,名叫长清庵,又称“打种庙”,规模宏大,庙里有尊硕大的佛像。有多名出家尼姑住在庵内,附近妇女,有丧夫的或怀有身孕到庵内出家修行。庵内的尼姑会给一种药让怀孕的女子饮后打掉胎儿,因此这座庙宇又被称作“打种庙”,为打掉腹中胎儿之意。上世纪五十年代,街坊居民还看到庵内有5个尼姑,1955年左右,该庙宇被拆毁,改建成电镀厂。如今,昔日恢宏的庙宇已被高楼大厦覆盖,难觅其踪。
打铁巷的南巷口是靖南街,南巷口面对琼台师专的音乐楼。悠扬的琴声从高楼里飘出,落在打铁巷古老的街巷中,一对情侣斜靠在巷口旁的古墙上,说着悄悄话,有种台湾男歌手周杰伦《东风破》歌词中的意境和滋味:“谁在用琵琶弹奏一曲东风破,岁月在墙上剥落看见小时候,犹记得那年我们都还很年幼,而如今琴声幽幽,我的等候你没听过;谁在用琵琶弹奏一曲东风破,枫叶将故事染色,结局我看透,篱笆外的古道,我牵着你走过……”巷口长满了杂草,靖南街的半截石匾断弃在荒草中。
清代皇帝曾赐刘诒球“琼台第一书孝服之子”牌匾
从宋开宝五年(972)琼州治迁入府城镇至海南岛解放前夕为止,1000多年来,城头变换大王旗,但以琼台为轴心而兴建起来的城池,作为海南岛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的中心地位始终未变。府城堪称人文荟萃,群贤聚居之地。
打铁巷自明清以来,有多户名门望族在此置业定居,他们的府第,至今依然保持原有的显赫遗物。目前,有几家民宅大院仍较完整地保持着建筑原貌,颇具历史研究价值。
位于打铁巷20号的王府大院有条宽敞的石板路从院门口通往打铁巷。院门口南侧有口古老的水井,叫“王府井”。没有井围,井水清凉,有几片秋叶飘落在水面上。这口水井为王家做房时所凿,为王家和附近邻居饮用水,现已废弃,但水质依然清澈。王府井距今已有近200年的历史,而今孤独冷清地废置一旁。
王府大院始建于清道光年间,整体布局合理,门窗多为精美的雕花,房屋门两侧木刻的对联依然清晰,为三进式建筑样式,有客厅和厢房等附属建筑设施。
王府第九代后裔王所之告诉记者,他的祖上有人中过举人,这所府第是他的五世祖所建。目前,王府的后代部分人还住在这所大宅院内,固守着祖宗的家业,不离不弃。
与王府大院大门对面的是刘家大院,规模更加宏大,刘氏故居为三列四进式建筑,位于打铁巷29号、21号和23号,三座大门,内里纵横相连,连为一个整体,建筑时间也为清代道光年间,是清代举人刘诒球的故居。
据刘家后人介绍:刘诒球在清代考取举人时,正逢母亲去世,他谢绝朝庭封官,赶回家为母带孝。皇上有感于他的孝心,赐刘诒球为“琼台第一书孝服之子”,将钦赐的牌匾悬放在府上。后来,该赐匾被博物馆收藏,存放于五公祠内。
刘氏故居最早先盖南侧和中间两厢,后盖北侧一厢,坐西朝东。始建于清道光年间,也有近200年的历史,历经岁月风雨,刘氏故居的第四进后房已经垮塌,其他房屋已显破旧,年久失修,但整个墙体和梁木依然坚固。其中,房屋门窗,屏风等建筑依然可见技艺精美的木雕和彩绘。
在刘氏故居北侧后院,有一口刘氏祖先盖房时挖的水井,至今还在,但已弃用多年,井中依然清水荡漾。
位于现在的文庄路53号店铺后面的陈氏故居,也是一座保持完整的清代民居,原来的大门通向打铁巷。
据陈家后代82岁高龄的陈杰介绍,该祖屋是其外祖父修建的,占地700平方米,为四进式建筑,砖木结构,属典型的海南清代居民建筑风格,有100余年的历史。目前,房屋虽已显破旧,但整体结构和原貌依然保存完好。各种雕刻、花纹均清晰可见,在打铁巷居民区中,称得上是一座具有一定历史研究价值的古代民居建筑。
这些古民宅的后人向记者坦露,如果有钱,他们将把旧房子拆除,盖上新的高楼。对于这种对古建筑文物价值在认识上的矛盾,亟待有关文物保护部门对这些有相当历史保护价值和研究价值的古代民居应建立并采取保护性措施。不要让这些所剩不多的珍贵的古代典型民居建筑再遭人为毁灭。
唯见风物
进士牌坊
在府城打铁巷23号门前,坐西朝东偏南15°,是一座三间四柱三楼的石牌坊,有70厘米仰伏于莲圆形的须弥座为柱础,柱是方形,每柱前后有石条撑,有翼形状的异型拱,顶上边用石块刻有板瓦、简瓦、勾滴等,有尾脊,两边有鸱尾。坊高5.20米,宽7.54米,深2.18米,在正中牌上刻有“进士”两字。
进士牌坊为明代万历十四年与许子伟同年考取进士的林震立。林震为琼山博茂人,明万历十四年(1586)考取进士,任四川副使。
进士牌坊在风雨中耸立400余年,1966年在文革时被砸毁。目前所见的只是深埋于地面上的石础,令人扼叹。
基督教府城堂
位于打铁巷24号,占地面积300多平方米,于1989年重建。坐堂牧师为李金兰(女),每周日开展活动,有信徒500人左右。
基督教于清光绪七年(1881)传入琼山,美籍丹麦牧师冶基善在琼山府城文庄路吴氏宗祠内,设立传教所,定名为中华基督教琼海区会,属美国基督教长老会领导。
光绪十三年(1887),美国基督教长老会派纪珞文、张约逊、王约翰、吴赖安、郝斐和徐君礼等人来海南,在琼山府城北官村租用民房一栋作为宗教活动场地,并设立中西女学堂。光绪十九年(1893)纪珞文、张约逊、康兴利回美国,长老会又派李大群接替纪珞文在琼山府城基督教堂的牧师神职。
1934年,正式组建中华基督教海南大会,会址设在琼山府城北官村中西女学堂内(现省委党校内)。解放后,府城基督教活动场所被政府收回,改建为省委党校。
1985年,国家落实宗教政策,政府在打铁巷划拨一块土地新建基督教府城堂。
1989年,经政府拨款和信徒集资基督教府城堂建成竣工,开展教会活动。驻堂女牧师李金兰,三代信仰基督教,祖父为信徒,父亲为长老。
因基督教府城堂场地受限,该堂目前已在筹备异地搬迁扩建事宜。
城隍古井
位于打铁巷府城城隍庙西侧5米处。始建于明正德年间,距今有400多年的历史。
井型呈圆形,井围高50厘米,内径110厘米,外径120厘米。绳痕深达6厘米。
该井清净甘洁,目前仍为附近居民用水泵抽取饮用。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琼ICP备2023008284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