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网首页 |  国际旅游岛 |  房产 |  汽车 |  健康 |  时尚 |  教育 |  琼台人文 |  图片 |  彩票 
您当前的位置 :海口网首页 >琼台人文 > 椰城走笔
林徽因与林微音
来源: 海南日报 作者:王 凯 时间:2013-08-12 09:58:09 星期一

  

新月才女林徽因   

  海派文人林微音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并不是十分突出,之所以现在仍被屡屡提起,大多是因为新月才女林徽因的缘故。

  林徽因原名林徽音,与林微音只差了一个字,读音大抵相同且字形十分相近,所以当时常常有读者将两人混淆。1931年10月5日,林徽因在徐志摩主编的《诗刊》第3期发表作品,徐志摩特地在该期《叙言》中说:“附带声明一件事:本刊的作者林徽音,是一位女士,‘声色’与以前的‘绿’的作者林微音,是一位男士,他们二位的名字是太容易相混了,常常有人错认,排印亦常有错误,例如上期林徽音即被刊如‘林薇音’,所以特为声明,免得彼此有掠美或冒牌的嫌疑!”

  但林徽因(音)似乎还嫌徐志摩这份声明的分量不够,后来干脆将名字改作“林徽因”,以摆脱无谓的误会,并且专门做了说明:“我倒不怕别人把我的作品当成了他的作品,我只怕别人把他的作品当成了我的。”新月才女的口吻虽然俏皮,但听她的弦外之音,似乎有些不屑被林微音“沾染”的意思。

  这个林微音究竟何许人也,竟令林徽因如此避之不及?作家施蛰存在1991年曾写过一篇名为《林微音其人》的短文,回忆了同时代的林微音,文章开篇写道:“1928年,一个酷热的大清早,戴望舒和杜衡登上葛岭顶上的初阳台。在亭子里看见一个青年正在焚烧一堆废纸。不免好奇,上前去搭话。才知道这个青年是上海人,来杭州游西湖,住在昭庆寺。烧掉的是他的许多文稿,因为没有刊物、报纸能用,都是退稿。这个赤鼻子的青年,姓林,名微音,诗人,银行小职员。”

  施蛰存笔下这个伤心的文学青年就是后来的海派作家林微音,因为西湖边上的这次“奇遇”,林微音与施蛰存、戴望舒等人成为朋友,据施回忆:“我们办刊物,办出版社,林微音常来,我们也给他发表了一些诗文。”林微音在文学上的主要成就在于小说,叙述风格与“五四”以来的许多女作家如凌叔华、陈衡哲、冯沅君都十分接近,林徽因的小说风格亦是如此,这也是后来人们常将二人混淆的一个重要原因。

  林微音与新月诗人兼出版家邵洵美关系密切,曾在邵主办的《金屋月刊》、《时代画报》等刊物上发表过小说。1931年邵洵美出任新月书店经理后忙不过来,便让林微音来代理一些工作。林微音在新月书店做事,难免要和新月派的一些成员接触,这就更加剧了人们的误会,以为林微音就是新月诗人林徽因。

  后来由于一些事情的不如意,林微音沾上了鸦片瘾,本来他在经济上就不是十分宽裕,此时便愈发窘困起来。施蛰存回忆说:“1933年,我住在玉佛寺附近,他住在静安寺。总有七八次,他在夜晚到我家里来,一见面就说明来意,要我借给他两三块钱。最初,使我很吃惊,怎么会穷到如此?后来发觉他吸上了鸦片,瞒着他妻子,急于要进‘燕子窠’(上海的地下烟铺)。”吸上鸦片后的林微音为赚些稿费度日,起初还写些粗劣的小说投稿,后来慢慢销声匿迹,最后竟不知所终了。施蛰存在《林微音其人》中说:“从1937年以后,直到上海解放,我没有见过他。1951年,又遇见过几次,他没有工作,要我为他介绍一个英语教师的职业,又要我为他介绍翻译工作,我都无法帮助他。后来听说他常常到市委去要工作,最后听说他已被拘押在第一看守所,罪名是‘无理取闹’。这以后,我就不知他的下落。”

  生活无着的林微音无奈之下给昔日的朋友、当时的文艺界负责人周扬写了一封信,著名作家兼翻译家胡山源在回忆录《文坛管窥》中曾提及此事:“有一天,他(林微音)欣然告诉我,他的困难已得到暂时的解决了。周扬给了他一封信,他将信给我看。信上说:已接到他的信;能认识以往的错误,总是好的;可向某出版社去预支稿费三百元云云。”1956年12月6日,上海《新民报晚刊》发表了一篇题为《“孺子牛”的初笔》的短文,作者署名“魏殷”,有人考证此人即是林微音,这条小小的史料说明林当时仍未搁笔。但此后林微音的下落就鲜为人知了,据说是故于1980年代初期。

  与一生都沐浴在诗情画意里的林徽因相比,林微音是不幸的,且不说其他,仅仅是因为名字的关系,林微音便“无意”中成了衬托这位京华才女的一片绿叶,生前如此,身后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编辑:李琳)

网友回帖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琼ICP备20230082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