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八十年代三亚港疍家女子渡船上岸。 王叶丽 摄
疍家人出海捕捞。 胡亚玲 摄
编者按:在汉族人口大批量迁徙上岛之前,最早从华南大陆迁徙到海南岛的黎族先民可称为原住民,继后是临高人、疍民、俚人,再后是回民、苗人等等。被称为水上居民的疍家人,长年以海为家,傍海而居。他们什么时候来到海南岛?分布情况如何?他们对当地的经济、文化发展带来了怎样的影响?本刊特约陈光良教授对此问题做一次解读。
疍民南下耕海谋生
疍民迁徙海南岛从事耕海生计的时间始于秦汉时代。
《正德琼台志》记载: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遣伏波将军路博德等平南越,明年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置珠崖、儋耳二郡,共领瑇瑁、苟中、紫贝、至来、九龙五县。其中,瑇瑁、苟中、紫贝隶属珠崖郡,至来、九龙隶属儋耳郡。”汉武帝开琼施政首置郡县,取“珠崖”名郡,“瑇瑁”“紫贝”名县,皆以海洋珍贵特产冠为郡县名,可见当时海南岛东北部已有专业从事海洋捕捞生计的族群,其经济活动的重要性引起朝野的关注。这些从事海洋捕捞生计的族群,应是从岭南江河海隅迁徙过来的疍民。
历史上迁徙海南岛的民族构成复杂多元,各民族乃至各支系因所处生态环境、生计方式、传统文化的差异,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经济文化类型。根据民族学经济文化类型理论分析,秦汉时代海南岛居民的农耕经济文化类型可分为三类:一是黎族先民“山林采集狩猎、刀耕火种游垦”的原始农业类型;二是临高人“男耕女织定居、犁耕养殖并举”的丘陵稻作农耕类型;三是疍民“浮生江海,居于舟屋栏棚,捕捞水产为业”的热带海岛渔捞类型。秦汉至隋唐,考察海南岛族群迁徙分布的路线及定居点,就会发现这样的图景:擅长刀耕火种的黎族先民多数沿着河岸溯流而上,最终向森林茂盛的高山峻岭走去,离环岛海岸线渐行渐远;勤于犁耕稻作的临高人,凭着他们已经掌握丘陵稻作的生产技能,对黎族先民丢荒的“山栏园”和靠河边的低洼地重整开发,聚合在岛东北部丘陵地区落户定居;而习水驾舟善于耕海的疍民,则对渔业资源丰饶富集的海湾滩涂情有独钟,他们造舟为屋,观潮察汐,看风使舵,随鱼虾汛期迁徙各处港湾,采珠拾贝,撒网垂钓,耕海谋生。
疍民长年累月漂泊环岛海港河口,居于舟船,捕鱼为业,海域滩涂是他们的劳动对象,船艇是他们谋生的劳动工具,也是家人栖身生息之所。他们一家一艇.,船艇上面有遮蔽阳光风雨的篷盖或帆架,船艇中部则是家人日常起卧的居室,船尾有击水划船的摇橹,船舱用来收集网钓工具和鱼货。较大的船只则竖桅挂帆把舵,可以在汛期驶出外海面作业。
疍人曾经分布全岛港湾
海南岛渔业资源得天独厚,尤其是近海河口,自然形成渔业资源富集的生态系统,俨如疍民的天然“养鱼场”,因此,在古代社会流徙到海南岛从事海洋渔业的疍民,其生产生活的状况并不是人们想象的那样窘迫,除了舟居跼促,还有每年夏季抵挡南海生成的几场台风暴雨之外,平常日子还是过得有滋有味。从海南地方志记载疍民历来服从当地官府“岁办渔课”来看,疍民的收成还是稳定的。
宋代,海南槟榔、吉贝等土特产销两旺,赵汝适在《诸番志》“海南”条中记述海南商贸和市舶管理时提到“疍舶”:“琼山、澄迈、临高、文昌、乐会,皆有市舶。于舶舟之中分三等,上等为舶,中等为包头,下等名疍舶。至则津务申州,差官打量丈尺,有经册以格税钱,本州官吏兵卒仰此以赡。”从这则史料可见,当时有一部分疍民以舶运的方式参与环岛港口日益兴旺的商贸活动,所收稅赋,“本州官吏兵卒仰此以赡。”
北宋时期,海南粮食供应紧张,当时解决军民缺粮问题要靠北船运输。苏东坡写道:“北船不到米如珠,醉饱萧条半月无。”北船原由北军即雷、化、高、藤、容、白诸州兵负责掌舵渡海,但他们不了解琼州海峡的潮汐潜流,“率多沉溺,咸苦之。”时任广南西路转运使的陈尧叟果断決策:将雷、化、高、太平四州之民租米,送到与之水路接近的海峡北岸递角场,“令琼州遣疍兵具舟自领”。疍兵参与北船运粮之后,成效显著,“人以为便”,陈尧叟因此项“宦绩”而入载《琼州府志》名宦录。
至明代,海南疍民人口已分布在全岛各地沿海港湾谋生,人口总数和户口数均有较快的增长。明《正德琼台志》记载有明正德七年(1512年)海南疍民人口和户口的统计资料,海南大学张朔人教授据此整理成下面的列表: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琼ICP备2023008284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