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海口乡村街坊庙宇的“公祖”一年来受到百姓的供奉和祭祀,春节期间,“公祖”也入乡隨俗,向乡里坊间百姓拜年,并赐予一道“太上神符”。上真垂佑,灾害不生,福寿增延,子孙荣昌,田蚕倍盛,六畜兴生,扫荡妖邪,灭除精怪,灵符之妙永镇门庭。
根据《千镇百镇桃花镇》太上感应秘法灵符卷三记载,“行符”应始于汉孝文帝期间。共有神符七十二道,勒令奉行此符传行天下,在香火前供养镇宅,回凶作吉,万祸书消,诸事吉庆。
海囗“行符”的神符由坊间父老请来的道长画就,并盖上该道长的“官印”。
海囗的“符”坊间的庙宇是按规定日子举行的,但有些坊间是由“卜杯”而定。不论是按日子或占卜定日子都应在正月初七至三十期间举行。
海囗的“行符”最早应源于白沙村一带的先民,即如今的新安、福安、吉安、过港、园尾、白沙坊、板桥、山旺等村庄。所以至今仍由新安村一带领头在初七举行,正月三十游“大街”,今中山路的天后宫总吉。
“行符”的前些天,庙里的义工会上门“写钱”,即坊间各家各户向庙里捐钱,这是要登记在册的。坊间父老据捐钱多少才能决定“做几场斋”,即从“行符”开始演多少场琼剧给“公祖”观看,一般演戏的场数应是单数。“写钱”后要红榜公布在庙里墙上,“行符”后又要张榜公布活动的收支情况。据说“公祖”的钱是万万不能贪图的,若有染指,定会遭遇横祸。
“行符”的前一天,庙里的义工会向坊间各家各户发送“灯鸟”,“灯鸟”是用纸包住比五分钱硬币大一点的瓦片,经浸泡松香或腊或桐油制作而成。“灯鸟”必须在傍晚时分放在大门囗、堂屋、五方土神、各房门囗的两旁,然后由庙里的义工举着火把到各家各户点燃,或由各户人家到庙里接火点燃。“灯乌”与“丁鸟”谐音,意为添丁添福,多子多福,人丁旺盛之寓意。
“行符”的当天上午,由道长在庙里设坛,依照道家仪轨,举行启师,发奏文字,五方开辟,扬幡,安灯,贺表等仪式,囗中念念有词,脚下行走九宫八卦罡,北斗罡,九凤罡,三台罡。舞毕,然后是“卜杯”,问“公祖”出巡时辰。
传说海囗有一坊间,道士所做仪式已完成,但无论如何四个抬“公祖”的后生仔仍无法抬起,因他们感觉十分沉重。道士使尽了浑身解数仍未奏效,坊间父老情急,忙雇了一架三轮车急赴玉山村礼请道分更高的道长。道长至,只见他囗中念念有词,然后“官印”在座架边轻轻一叩,立等,后生仔抬起“公祖”身轻如燕。
“公祖”出巡队伍,排头的是两人扛着一囗大锣在前,边走边敲,两人各扛着“肃静”“回避”的大牌在后,此叫“鸣锣开道”;其次是“村勇”旧时坊间为保护百姓安全的习武之人扛着十八般武器,雄纠纠,气昂昂,此称“以壮行色”;再次是幡旗方阵,古时的兵营是以旗为单位的,幡旗越多,越显兵強势大纪律森严,此阵呼“朱雀玄武、威行令肃”;旗阵的后面是海南八音,“仪仗乐队、两部鼓吹”;接着是“公祖”出巡銮桥,这是整个出巡队伍的亮点,只见“华盖遮天”,坊间父老“前呼后拥”甚是热闹;后阵是化装表演队,诸如“八仙过海”“送子观音”,“红叶题诗”“搜书院”戏剧中的人物等等;压后的是舞狮队。
出巡队伍在乡村坊间所辖范围游了一圈后,“公祖”就到各家各户拜年。
“行符”当天上午,各户人家都在门囗备好香案,香炉压住神符挂在案前。旧时,案台上必摆好五供,即香烛、花、灯、果、水。但现代人图方便大多只备香烛、水果、茶。为图个“意头”,人们喜欢选择苹果“平平安安”、桔子“吉吉利利”、橙子“东成西就”,此外,案头上还摆有一些讨“意头”的果蔬食品,诸如蕃瓜“翻身”“翻几番”即好上几倍之意,年糕“一年比一年好”,寄语“圆圆满满”,白菜“家纳百财”,花生糖“子孙满堂”,芝蔴糖“芝蔴开花节节高”,京果“结果甜蜜”。
“公祖”到各家各户拜年时,本家主人要提前烧香点烛,然后依辈分大小顺序向“公祖”行三跪九叩大礼。礼毕,要给抬“公祖”的后生仔“红包”以示敬意。然后燃放炮仗。
钻“公祖”屁股是需求的活动,传说钻“公祖”屁股的人都可心想事成,老人会延身益寿,小孩会学习聪明,有病的会健康,做生意的会发财,如此如是。是否灵应,据说是心诚则灵。
“行符”当天上午,坊间一些殷实人家,在门口上边已早早挂起了“彩头”,高高的竹竿上绑着一条红绳,绳间捆绑着数张人民币或红包,绳尾绑着一棵青菜,等着舞狮队前来“抢彩”,亦称“彩青”。
上世纪五十年代,海口较有名的狮队有三轮车公司醒狮队、搬运公司醒狮队、红坎坡醒狮队。
狮队来到门囗后,人们已围成了一个大圈。狮队首先表演武术功夫,大多有南拳、北腿、蛇功、鹤功、櫈子功、长棍、双刀大刀对打、双人对打,虽说不是十八般武艺倒也精彩非常,赢得观众阵阵喝彩,东家也喜笑颜开。
武术表演后,狮队首先表演睡狮,醒狮,然后发现四、五米高的“彩头”,狮队甚是了得玩起叠罗汉,三人托住藤牌,一人站在藤牌上,舞狮人站在藤牌人的肩上,狮子经过对“彩头闻,舔、吞”一系列表演后,才予得彩。得彩后,在雨点般的鼓点中,狮子冲向东家门行三个大礼,然后才结队而去。无疑,舞狮活动给“行符”这一民间习俗活动增添了色彩。
“行符”完毕,还要在庙前路囗举行祭送瘟神仪式。“公祖”在锣鼓、喝喊声中,紧跑急走将瘟神、妖邪、精怪祭送出坊间。靠近海边、河边的村庄还要扎一纸船,让它们远离乡里街坊,俗称“走公”也叫“遣瘟”。
当晚,各家各户必备丰盛晚餐招待应邀前来的亲戚朋友。坊间称为“吃行符”。
宴后,各家各户及前来的亲戚朋友互相招呼结伴前往庙前临时搭建的戏台看“斋”。
海囗的“行符”反映了两个主题,其一是“为官一方,保一方平安”; 其二是“与民同乐,共庆升平”。
相关链接:
海口:民俗为“红树林深呼吸”添香
海口民俗盛宴丰富多彩 冼夫人换花节最抢眼
海南十景区游客逾11万 海口民俗生态短线游火热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琼ICP备2023008284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