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网首页 |  国际旅游岛 |  房产 |  汽车 |  健康 |  时尚 |  教育 |  琼台人文 |  图片 |  彩票 
您当前的位置 :海口网首页 >琼台人文 > 古村老街
乐东老丹村:湾河岭港衬古村
来源: 海南日报 作者:于伟慧 孙体雄 时间:2014-12-08 15:34:51 星期一

 

  老丹村的骑楼式民居  于伟慧 摄  

 

   在新近公布的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中,乐东黎族自治县佛罗镇老丹村是琼南地区唯一的汉族村庄,与琼北普遍存在的火山民居不一样,老丹村的传统合院民居具有琼南崖州民居的典型特征,前坡长、后坡短、接檐式坡屋面,这种形式有利于大进深前庭的布置,大进深前庭作为日常劳作和生活的过度空间,适应了琼南地区的气候特点和居民使用功能的要求。

  更为难得的是,老丹村不但有岭,有湾,有港,有河,自然风光旖旎怡人,村中还有隋朝延德县衙、县城旧址(石狗村和虎鼻镇)、唐延德郡造币厂旧址(“打冲”)、宋甘泉驿旧址和宋司马驿旧址等多处古代遗址。 ——编者按

  冬春两季,远方的渔船常在丹村港停泊。丰收归来的渔民,卖完水产品之后,坐在船樯下,入神地倾听着歌女动听的歌谣,一天的疲劳,顿时被抛到九天云霄。回神之后,目光缓缓地落在白沙河上,傍晚芦苇丛中,野鸟啼叫,此起彼伏,沙白水碧,含情脉脉,河水缓缓而流,水恋白沙,鸟恋水沙,依依不舍。这是乐东黎族自治县佛罗镇老丹村的美景。

  初冬的午后,暖阳轻轻地洒在龙沐湾上,在龙沐湾之滨,坐落着一座古老的村庄。走进老丹村,恍如走进了一段明清岁月,老宅的古朴与村口怒放的三角梅,把村子装扮得曼妙多姿,多了几分柔媚之美。

  在当地人口头上,老丹村一般称作“丹村”。

  村里村外

  正是稻谷收割完毕,空心菜播种的季节,丹村前的万亩田洋满眼都是绿色,在傍晚的夕阳照耀下一眼望不到边,田里的男女老少在忙碌着,绿色的空心菜配上白色的小花,使得田洋又是另一番景色。

  村里村外,一路之隔,村外田里一片繁忙,村里却一派悠然闲适。绿树如荫,鸡犬相闻,一位60多岁的阿婆坐在村口的树阴下,一边织着篓席,一边数着家长里短。村里家家户户的院子,都铺上几方草席,晾晒金黄色的稻谷。

  走进村子,一双双天真的眼睛在关注着你,放了学的孩子们前呼后拥,围着你问这问那。

  年过六旬的王建光老人正坐在酸豆树下,给孩子们讲述着丹村的历史。

  明朝嘉靖庚子年(1540年)丹村立村,村址在原月村(今佛罗镇上)以西500米港边(现称旧丹村),隶于感恩县南丰乡,原名为“儋村”,最早的石姓等几户先民是从儋州迁徙来的。为了表达怀土情结,故村民把村名命为“儋村”。清初顺治年间,福建的部分明军官兵迁来琼崖,看到儋村靠海傍港,林茂粮丰,交通便利,利于生产,便在此落籍。后来经过商议,村民在顺治辛卯年(1651),把“儋村”改为“丹村”。

  丹村是“鱼米之乡”,原址三面是田,一面是港,不出两公里是大海,远近还有河网纵横,先民正是看中这优越的自然环境才在此定居的。西南出村门十几米是港湾和湿地,水鸟成群,鱼虾蹦跳。

  据老人传讲,由于田地离村很近,丹村人过去“五步入田,不误农时”;明末清初,村民一日三餐,餐餐都是“先煮好饭,才下港抓鱼作配”。村北500米,青山成壁,林木茂密,曾有野猪、坡鹿、黄猄、刺猬成群出没。

  丹村的东南西北,都有绿水环绕,水系之丰,实属罕见。西南是丹村河的上游,河水一头流向南,注入水道口;一头流向西,注人丹村港。水大时,可乘船南赴新村、莺歌海,也可乘船西入北部湾,前往全岛各地、大陆、越南、东南亚。东北3公里处,是溪子河和老邢田溪。北面是白沙河(隋朝时称“延德水”)。

  丹村还有丰富的人文景观。隋朝延德县的县衙遗址、虎鼻古镇遗址、唐造币厂遗址、宋甘泉驿遗址、宋司马迁驿遗址、明旧丹村遗址、明砖窑遗址、明丹村港码头遗址,以及明古墓、明烽火台遗址、明番人城遗址和清代民居等,共有12处之多。

  丹村八景

  在丹村西南100米处是丹村港。明代,因陆上交通不便,故丹村港作为港口,当年佛罗镇村民出行,靠的都是这个港口,如今这个港口已经废弃,港口之上长满了大量的水草。

  村北是白沙河,白沙河是溪子河和老邢田溪汇合的下游,出海口是黎白港。隋、唐、宋时,黎白港是延德县的重要港口,除了渔船停泊,更重要的是延德县的商贸集散地和交通咽喉。

  有港有河,造就了丹村八景——丹村古榕、清初酸梅林、虎鼻朝晖、龙沐湾夕照、鹤白禾绿(丹村田洋)、双溪嘴日出、白沙河芦苇荡和丹村港唱晚。

  古榕位于旧丹村西侧,植于明末,占地3亩。据村里的老人介绍,传统上,立村之前,先植榕树。如果榕树生命旺盛,则认为村人将子孙兴旺。丹村古榕,虽历经沧桑近500年,但郁郁葱葱,树冠圆整美丽,远看像一把为丹村人世世代代遮风挡雨的天伞。

  在村子之中,酸梅树是村子最美的一道风景,村里有一百多棵百年以上的酸梅树。它们是丹村历史的见证,当年立村之时,先民为防海滩侵蚀而种。几百年来,酸梅树不仅捍卫村民的安全,还为村民提供避暑的去处。它们鲜嫩的花和酸甜的果,养育了丹村世世代代的村民。

  虎鼻是龙沐湾旅游度假区的最高点,汉虎鼻古镇所在地。早晨,站在阳光沐浴下的虎鼻上,看到四周一片辉煌。西侧的龙沐湾海面上,波光闪闪,海豚翻腾,百舸争流,让人心潮澎湃。

  丹村位于北部湾东侧。据天文学家观测,龙沐湾的夕阳是全世界所有海滩上看到的夕阳中最大最圆最美的。傍晚站在栖霞大道上,海风妩媚吹拂,海浪轻轻歌唱,夕阳徐徐落下,由双日到单日再到无日,让你心中引起对人生世态的无限遐想。

  双溪嘴,是溪子河和老邢田溪的汇合处。早晨,站在丁洋园岸上,双溪缓缓游动,仿佛两条久别的银龙满怀期盼游来。太阳从尖峰岭上升起,倒映在双溪中,一时俨然进人两个太阳的世界,非常壮观,极为奇妙。这就是双溪嘴日出景观。

  岭蓝鹤白禾绿(丹村田洋)的美景出现在每年四、八月份。早晨,丹村田洋绿禾轻轻荡漾,白鹤惬意觅食来回飞翔。在远处蓝色尖峰岭的映衬下,一派白鹤绿禾相互依恋、相互映衬的迷人景象,让路人和游客留连忘返。

  除此之外,还有白沙河芦苇荡和丹村港唱晚,组成了“丹村八景”。

  明清老宅

  进入老丹村,目光触及的一座座老宅,在酸梅树的掩映下愈发显得古朴。

  村里最老的房屋是一座乾隆年间的老宅,房主王主朝一直住在老宅之中。而在村中,这样的百年老宅有近百户。

  村里退休老教师王建光介绍,老宅的设计,体现了海南地理文化的特征。海南汉族居民多来自福建,因而海南文化也是闽南文化的延续,反映在民居的形制上,与闽南地区有相同之处,但由于时代的变迁,又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色。

  村里的老宅都是以间作为基本的组成单位,间组成屋,屋由两间、三间、五间甚至七间组成,屋围住庭院或天井组成院落,各种民居平面就是由这些院落组成。

  从村里老宅的建筑布局可以看出许多家庭当年的富足,无论是布局,功能还是建筑风格,都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据了解,丹村老宅是海南民居中最为普遍的样式,为木质脊架式结构,做工美观讲究、实用,其布局和建筑特色属于明清建筑风格。

  海南气候炎热潮湿,台风频繁雨水多,加上传统封建礼制的影响,使海南汉族民居在平面布局上形成外封闭、内开放的梳式布局方式,但由于地域不同,也略有差别。

 

相关链接:

 《走进古村》
定安古村“日月双井” 常年泉水溢满 干旱年间造福村民
海口羊山古村浓浓文化味 夕阳西下无限美
山西现存一千年古村仅住16老人 大部分为危房

(编辑:蔡志飞)

网友回帖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琼ICP备20230082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