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网首页 |  国际旅游岛 |  房产 |  汽车 |  健康 |  时尚 |  教育 |  琼台人文 |  图片 |  彩票 
您当前的位置 :海口网首页 >琼台人文 > 琼台俊杰
“革命堡垒户”冯中栋——利用送水机会搜集情报
来源: 海南日报 作者:张婷 时间:2015-07-20 09:18:02 星期一

革命堡垒户冯中栋老人  张婷 摄

    冯中栋老人出生于1923年1月,1940年11月参加中国共产党,有75年党龄,曾被中共琼山县委批准任命为中共儒逢村支部委员会宣传委员。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他冒着生命危险,一次次在敌后立下战功。解放后,人民政府授予冯中栋“革命堡垒户”,颁发革命奖章一枚,并被誉为支持琼崖革命斗争的带头人。

  儒逢村地处海口市龙华区羊山腹地,是西汉珠崖郡治所在地,也是琼崖革命老苏区。1940年11月21日中共儒逢支部成立,是琼崖最早成立的农村党组织。冯白驹、吴克之、张世英等一批革命先驱曾经驻扎在儒逢村从事革命活动,闻名琼岛的大桥伏击战指挥部就设在这里。

  就是在这样的一个村子里,有这样的一位老人,见证了儒逢村党支部成立75年以来琼崖革命斗争23年红旗不倒的点点滴滴。

  深入敌占区散发张贴反日救国标语,战斗一线冒着枪林弹雨抢救伤员,走街串巷发动群众给部队捐粮,鼓动村里青年英勇参军,深入敌营侦查敌军人员部署物资情况……今年93岁、有着75年党龄的冯中栋,回忆起往事,每一幕都是那么惊心动魂。

  枪林弹雨扛担架 深入敌营搞情报

  “冲锋号一吹,战士们大喊着冲啊、杀啊,似猛虎下山一样冲出去,杀得敌军落荒而逃,纷纷躲到大桥边上的沟壑里。”93岁的冯中栋耳聪目明,思路清晰,回想起当年的大桥保卫战,老人眼里闪烁着光芒,眉毛激动地上挑,音调也不自觉地提高,仿佛瞬间就回到了那炮火纷飞的时光。

  1942年9月17日下午5时,琼崖纵队第一支队三大队在琼山县二区大桥伏击日军汽车队。冯中栋带领村里的党员和村民组成支援前线担架队,冒着生命危险,从敌人的炮火中抢救出20多名受伤的同志。安全护送回儒逢村后,他发动村里的男女老幼为伤员洗血衣,包扎伤口,细心呵护伤员。有些受伤较重不能自理的,冯中栋就一口水一口饭地喂他们。随后,他还组织村中60多名青年男女把伤员一个一个扛到儒万山后方医院进行抢救治疗。

  那次战役,共毙伤日军40多人,击毁日军车辆2辆,缴获步枪10余支和一大批军用物资。支援前线担架队也因为出色的表现受到了党政军领导同志的表彰。

  “日军习惯用热水洗澡,所以他们用水量很大,都靠我们一桶一桶地挑过去。”冯中栋说道。儒逢村地处羊山地段,自古以来都缺水,整个儒逢村只有一口水井,而这唯一的一口井水面离井口也有30米左右深,村民们的日常生活多靠收集雨水。所以儒逢便有着“嫁女儿,看水缸”的传统,因为只有有钱的人家才有能力买够大够多的水缸。

  正因为缺水,日军驻扎在当地时只得逼迫村民定时送水。而冯中栋正是利用给日军送水的机会,深入日军据点,细心留意日军的岗哨,悄悄记下日军的人员分布情况以及存放武器弹药仓库的位置。一次,两次……就趁着每次送水的短短一点时间,冯中栋靠着记忆把日军军营的情况绘制成筒图偷偷地送给琼崖纵队的相关同志,为我军安排打击与偷袭日军提供了重要情报。

冯中栋的堡垒户证章和各建党周年纪念章  张婷 摄

  宁啃红薯为部队送大米

  儒逢村附近的儒万山是琼山县重要的革命根据地,常年驻扎着我党领导机关和琼崖抗日队伍。在日军严密的封锁和围剿下,部队粮食供给短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冯中栋带着其他党员和村民不分昼夜挨家挨户地去收集粮食。常用来装米的是一种直径30厘米,高50厘米的陶罐,一罐差不多能装40至50斤大米。冯中栋会把装着收集来粮食的陶罐藏在柴房里,用木柴掩盖着,深怕被日军发现。每次当有部队经过村子的时候,他们都会早早等在路边,把提前藏好的粮食送给部队。

  “我们这边属于山区,大米很少,多产地瓜、木薯等粗粮,那个时候大家都不舍得吃稻米,总想着把好的粮食留给部队,自己家吃点红薯凑合、饿不死就行了。”冯中栋老人笑着回忆道。即使再困难,看到有我党的地下交通员经过,老人当年都一定会让进屋里,没有肉,就把仅有的酸菜拿出来分着吃,绝不能让同志饿肚子。

大桥战斗遗址   张婷 摄

  无视禁令挑油灯护同志

  当时,日军为了达到企图破坏琼崖纵队与人民群众的亲密关系,围剿与消灭琼纵部队及地方武装的目的,颁布了“十禁令”:当共匪者杀、接应共匪者杀、藏共匪者杀、知共匪不报者杀、见共匪不报者杀、送子女当共匪者杀、给共匪送物资者杀、给共匪送饭菜者杀、给共匪送情报者杀、给共匪运送钱粮者杀。

  “要是按照这十禁令,我都死了不下十次了。”冯中栋笑道。当时常有琼纵部队的领导因工作需要穿越儒逢村,可是无奈日军的严密监控。凭着对地形的熟悉,冯中栋经常和其他村民两个人一组,趁着夜色,挑着煤油灯,给琼崖队伍的同志探路。一旦有危险就把灯熄灭,或者发出约定好的叫声。而部队的同志就跟在他们身后不远处,密切的观察着前方的动静,一旦有危险就火速撤离,冯白驹等抗战名将都曾寻着这微弱的光亮躲过日军的监控。

  支持生产捐铁锅偷香炉

  为了夺取抗战胜利,琼崖纵队决定大搞军火生产,支援前线部队作战。从而号召广大群众捐献制造地雷、手榴弹的钢板、生铁和铜线等物资。冯中栋再次挨家挨户的动员,讲解捐献钢铁、铜线支持军火生产、支援部队作战的重大意义。他自己更是把自家的锄头、镰刀、铁耙等都捐献出去,甚至做饭的大铁锅和秤砣也没有漏掉。

  “后来实在没有了,我们还三更半夜偷偷把村子公庙里的生铁铸的香炉捐出去了,学校里的大钟也偷偷给部队送过去。”老人一边说,一边比划着,仿佛香炉就在面前,而他依旧是那个20出头想尽办法帮助部队的毛头小伙。

  当被问到为何甘愿冒着生命危险帮助琼纵部队的时候,老人一脸淡然,平静地说到:“当年哪有那么大的理想,并没有什么伟大的理想,也没有什么奋斗目标,只是简单的觉得我是一个中国共产党的党员,一个中国人,日本人杀我们的同胞就是不行!”

  链接

  大桥战斗遗址

  大桥战斗遗址位于海口市龙华区遵谭镇山路小河上。

  从美万铺到东山墟公路上的大桥位于琼山县遵谭镇境内,地势低洼,是伏击战的好地点。1942年秋,在反扫荡和反蚕食斗争中, 琼总第一支队二、三大队和二区武装队伍得悉,每逢东山墟集市日,必有日军军车从海口经美万铺运输军用物资到东山墟,便决定在大桥处伏击敌人。伏击战由二大队长符大千和三大队长李高蕃为总指挥,率其所部在大桥两侧伏击日军。9月17日,日军的9辆军车行经大桥处时,在二区常备中队驳壳排的配合下,我军发起全线攻击,经激战,共击毁敌军车2辆,毙伤日军40多人,缴获10多支步枪和大批军用物资。

 

 

相关链接:

符确坚、卢胜、庄田—— 在岛外抗日的海南归侨
抗日英雄任常伦:肩膀嵌弹片刺死5名日军牺牲
抗日影像:“一人反日,十家受罪”——孤岛沦陷之殇
88岁老革命郑心凯:抗日烽火狼烟 为革命出生入死
寻访陆军第十七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旧址 毙敌两千余
廖治平:我们也是“抗日的兵”

 

(编辑:蔡志飞)

网友回帖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琼ICP备20230082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