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包头博物馆文物——奶壶
记者 吴雨倩 文/图
近日,海口市博物馆迎来了络绎不绝的市民。二楼展厅,首先展现在市民眼前的是一辆白色的“勒勒车”。大大的轱辘轮子和粘有内蒙特色的印花吸引了关注的目光。
由海口市博物馆、包头博物馆主办的“草原古韵,塞外风情”内蒙古包头博物馆馆藏文物精品展,共展出百余件精品,包括藏传佛教唐卡、蒙古族古代岩石拓片、历史及民族文物四大部分。市博物馆馆长陈鸿辉称,不同地区,不同民族间的文物展示,有利于文化交流,资源共享,让文物富有生命,真正“活起来”。
新征集文物首次亮相海口
“此次将包头博物馆内的精品展带到海口市博物馆展出,是我们巡展的第47站。8年来,我们到过云南、新疆、广东、河北、陕西等13个省区进行文物交流展览。此次来到海口,更加体现了南北两地文化交流的资源共享性。”包头博物馆馆长谭士俊称。
包头博物馆精品展是塞外漠北、中原地区文化交流的历史写照,真实地反映了草原各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和非凡的艺术成就,是中华五千年灿烂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些美轮美奂的文物,为观众开启了一扇通向草原文明的历史之窗。陈鸿辉说,很多市民通过观展很感兴趣内蒙的文化和历史,尤其是包头博物馆将前不久刚征集回来的内蒙古象棋、药包首次展出的文物更是让市民兴趣十足。
精品展中展现的近现代蒙古象棋与中国象棋、国际象棋很不一样。很生动形象的棋子,但是把象刻成了骆驼,把兵刻成了猎狗的形象,增添了草原游牧生活的气氛和特色。“博物馆还在不断征集新的文物,进行巡展,让不同地域的市民更加了解彼此的文化。”
文化交流让资源共享
岩画是一种石刻文化,以石器作为工具,用粗犷、古朴、自然的方式石刻,用以描绘、记录下当时的生产方式和生活内容。谭士俊表示,“此次展出的部分岩画是春秋、战国、西夏等时期的作品,包括羊、猴子、牦牛等动物样子和早期人们耕种的内容。”谭士俊说,如今再优秀的画家也难以描摹出当时古人岩画的精髓,远古时期的岩画是将真实的生活记录下来,正如展览中一幅名为《牦牛》的岩画,此画是西夏时期的作品,阿拉善右旗采集,凿刻制作。牦牛昂首扬尾,表现细致入微,造型生动准确,充满张力。
最受海口市民关注的,就是唐卡了。据陈鸿辉介绍,“唐卡”意为绘制在布面上的卷轴画,具有浓郁的宗教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唐卡是藏传佛教文化传播教义的重要工具,多用于寺院殿堂张挂和信徒家中供奉。
此次展出的唐卡,为清代作品,是内蒙古包头博物馆百余幅馆藏唐卡中遴选出的精品。依据绘画内容分为佛像、菩萨、金刚、护法神、高僧与大德、曼陀罗与佛塔六大部分。
“古代唐卡绘制所用的颜料均为矿物及植物颜料,并在颜料中添加一定比例的动物胶和牛胆汁。因此,古代唐卡虽然历经百年,画面依然色泽鲜艳,光彩照人。”展厅内一位张姓市民向身边的朋友普及道。
“包头博物馆馆藏精品走进海口市博物馆,不单单是向海口市民展示独特的文物精品,更多的是促进南北文化的交流,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让沉睡了千百年的文物真正‘活’起来,真正富有生命力。”陈鸿辉如是说。
(海口网1月7日)
相关链接:
走进荷兰的妓女博物馆 被那一幕乍舌了泰国金三角华人建博物馆展现昔日毒品贸易兰博基尼跑车冲进长沙博物馆 围墙冲垮树被撞断
(编辑:吴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