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网首页 |  国际旅游岛 |  房产 |  汽车 |  健康 |  时尚 |  教育 |  琼台人文 |  图片 |  彩票 
您当前的位置 :海口网首页 >琼台人文 > 艺术与收藏
“汉八刀”玉蝉玉猪 寥寥数刀惟妙惟肖
来源: 海南日报 作者:赵慧明 时间:2016-05-26 10:04:38 星期四

海南民间藏家宋先生收藏的汉代玉猪。宋文辉 摄

海南藏家张先生收藏的汉代玉蝉。 赵慧明 摄

  文本刊特约撰稿 赵慧明

  中华民族源远流长,文化脉络传而不绝,能工巧技璀璨于世。如果说有一种文物最能代表延绵不绝的中华文化和大国工匠的精巧技艺,则非玉器莫属。

  每一时代的玉器都凝结着历史的乡愁,厚重的包浆下不仅隐藏着温润与华光,为后世传递着时代的信息与文化的基因,也使得崇玉、爱玉之心深入中国人的骨髓。

  八分相背“汉八刀” 

  寥寥数刀显神态

  玉器之珍在于材质之美和工艺之精,材质之美体现造物之神奇,工艺之精体现人工之精巧。由于历代雕琢原料、琢玉工具和琢玉技巧的不同,再加上审美情趣、风俗习惯、用途作用各异,使得每个历史时期玉器的造型及主题风格也各不相同。汉代作为中国历史上的封建盛世,是当时全世界最强的帝国。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刘彻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闻名遐迩的丝绸之路,新疆和田美玉沿着丝绸之路源源不断进入中原,为玉器制作业提供了原料保证,也开创了以和田玉为主导的历史潮流。同时在西汉王朝强大的国力保障下,手工业生产技术突飞猛进,玉器制作技艺攀上了古代玉器发展前期的最高水平。

  国力强盛的西汉王朝,在玉器工艺上,一变纤巧繁细的作风,表现出雄浑博大、自然豪放的艺术风格,走出商周以来图案艺术的束缚,摆脱了神秘威严的宗教色彩,将现实生活融入玉器制作,突出了写实风格,镂空、浮雕技法普遍得到应用。秦以前的平面雕刻技法成为了非主流,简洁明快、雄浑壮阔的“汉八刀”工艺,将大汉帝国气宇轩昂的时代精神彰显无遗。

  “汉八刀”之“八”并非指用刀刻八下雕琢出玉件之意,也非专门为赶制殓葬之物而“减笔”的刀法工艺。汉时许慎的《说文解字》对“八” 的解释为:“八,别也。像分别相背之形”。隶书中“八分书”中的“八”字,其意就是相“背”的意思,特指一些字左右笔划相背分开。因此 “汉八刀”应指汉代殓葬玉蝉背腹两面、双眼同敛翅的刻工上所应用的“八分相背法”,寓意亡者同生人的相背而行,生死永绝。

  “汉八刀”的“汉”字,顾名思义,就是指汉代。可是“汉八刀”风格的玉器也不只是汉代的专利,汉以前也偶有出现。清代陈原心的《玉纪》一书便记载,“更有古时含殓之器,谓之琀玉。不知者,遇旧玉,皆称为琀玉者,非。更有音讹而呼为汉玉者,尤非”。由此可知,“汉八刀”也可解释为由于方言的原因将“琀背刀”的讹读。

  不管何种解释,所谓“汉八刀”,即寥寥数刀,使每根线条劲挺有力,用简洁的直、弧线琢出雄浑、粗放的作品,抽象表现出作品的形态特征,为玉器注入鲜活饱满的生命力。“汉八刀”的刻法是起脚浅落脚深,线条简练明快,干净利索,棱角线分叉,表现方法对称,形似神往。

  玉蝉作琀寓蜕变

  富贵永继玉握猪

  汉代的玉蝉、玉猪是“汉八刀”的典型作品。

  海南藏家张先生收藏的汉代玉蝉就是一件典型的“汉八刀”作品。此玉蝉长7.5cm,宽3cm,玉质温润细腻,油性重,光气足。器型扁平,中间略厚,蝉头部双目向外凸出,正面翼翅长而窄,翼肩斜弧平缓,顶端两眼斜凸于两侧,颈部斜磨出一道半月形凹痕,双翅宽大并合拢,紧贴蝉背,翅长身短,背部光素,在双眼同敛翅的刻工上都应用了“八分相背法”。玉蝉整体造型简洁明快,刀工犀利干净,头部有一对穿孔,以供佩系之用。

  汉代重厚葬,葬玉之风盛行,王公贵族死后除了要身裹金缕、银缕或铜缕玉衣,还要九窍塞玉,死者手中之玉为玉握,遮盖双目之玉为玉瞑目,耳朵眼儿里的叫珥,而亡人口中之物便是琀。汉时多以玉蝉作琀,除有《后汉书·礼仪志(下)》中所记的“饭含珠玉如礼”的“礼仪”之意外,还认为“唅蝉”在口,寓意蝉有蜕变再生的能力,希望死者灵魂得以超脱。在中国古代的葬玉制度中,最为典型的玉器除了“唅蝉”外,就要数“握豚”了。

  玉握也是古时常见的葬器之一。古人视死如视生,撒手人寰之时都不希望空手而去,下葬时要将代表财富、权力的器物握于手中,以便灵魂升天后,在阴间可以继续享受荣华富贵。在不同时期,亡者手握之物也不尽相同。新石器时期,人们常将兽牙握在手中;商周之时,手中大多握着贝币;到了汉代,玉握猪大量出现。按古文字之意,大猪为“豕”,小猪为“豚”。贵族死后手握之物为玉制的小猪,即“握豚”。猪曾是人们最早驯化养殖的家畜,繁殖能力极强,自古以来,先民们把猪看作家庭财富的象征。逝者手握财富,期望富贵永随、子孙兴旺。握猪在随葬品中还具有显示墓主人身份地位的作用。因此,玉猪俗称握猪,成为了汉代最流行的玉握形制,特别是在东汉十分流行。玉握猪通常用当时最为流行的“汉八刀”雕琢,简单几刀,雄浑朴拙,惟妙惟肖。

  海南民间藏家宋先生收藏的汉代玉猪,长10.7cm,宽2.6cm,高2.4cm,长方柱形。玉猪玉质细密,造型为伏卧猪状,背部滚圆,周身仅用勾撤技法琢出几道宽阴线,分别表现出猪的双耳、四肢等各部位轮廓。而腹下、嘴及尾部均随形琢成平面。在这种大刀阔斧的造型艺术中,还藏有细微的精巧,即猪的下颔与尾的顶端分别饰有一个横穿圆孔。此猪形玉握造型简洁,制作工艺精致,琢磨、抛光均十分细腻,器物表面光洁明亮。用浅浮雕简单几条线,刻画出猪的腿部四肢,看起来沉稳、肥实、力道十足。整个玉猪造型布局均匀,线条简洁而流畅,刀法娴熟,琢磨极好。雕刻工艺具有典型的“汉八刀”风格,艺术感极强。

  “汉八刀”技法汉代后失传,玉蝉、玉握猪作为汉代玉文化和“汉八刀”的代表器形,物以稀为贵,颇具收藏价值。

  链接

  君子比德于玉

  美玉载“五德”

  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学派继承并发扬了先秦以来“比德于玉”的思想,赋予玉更多的美德,将玉道德化、人格化,形成了体现王道,彰显人格的玉德学说。玉之美德不断演变,由繁到简,历经变迁,在儒家学派的不断提炼深化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五德之说。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说:“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勰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洁之方也”。

  玉之仁德是指温和滋润具有光泽,表明玉善施恩泽,富有仁爱之心;玉之义德是指玉有较高的透明度,从外部可以看出来其内部具有的特征纹理,表明玉竭尽忠义之心;玉之智德是指如果敲击玉石,会发出清亮悠扬悦耳的声音,并能传到很远的地方,表明玉具有智慧并传达给四周的人;玉之勇德是具有极高的韧性和硬度,表明玉具有超人的勇气;玉之洁德是有断口但边缘却不锋利,表明玉自身廉洁、自我约束却并不伤害他人。

  儒教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遵从“君子比德于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温其如玉,故君子贵之也”等观念,将玉作为洁白、美好、善良、高雅、华贵的象征,认为人们只有具备了玉的这些高尚品德才能成为君子,才能实现人生的最高境界。

 

 

相关链接:

圣女果甜玉米是转基因?小心这些转基因谣言
农业结构调整开局良好 玉米少了大豆多了
玉树旅游亮相北京旅博会与多家单位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编辑:吴茜)


网友回帖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琼ICP备20230082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