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网首页 |  国际旅游岛 |  房产 |  汽车 |  健康 |  时尚 |  教育 |  琼台人文 |  图片 |  彩票 
您当前的位置 :海口网首页 >琼台人文 > 艺术与收藏
1000多枚外国银元几十种货币种类 “番元”镌刻的丝路海南
来源: 海南日报 作者:尤梦瑜 时间:2016-06-16 09:37:15 星期四

 刘涛收藏的“番元”。

  文记者 尤梦瑜

  随着省博物馆二期文物征集工作的展开,不少民间珍宝也因此从私人藏家手中“亮相”台前。这些历史文物涵盖了不同时期海南居民的衣、食、住、行。从清代民居上的精致木雕到民国时期“洋派”十足的小咖啡壶,这些积攒着历史的物件无不展示着某个特定年代下的海南风土。我们有幸在省博的征集部提前看到了这些文物,让我们再次“穿越”回某个历史时刻里,一个喧嚣的街角,一户华侨的居所抑或是一家兴隆的商行。

  走进海南省博物馆征集部的工作间里,几位工作人员正在为一枚枚的钱币称重、标记,并将它们逐个分包在透明塑料封里保护起来。这些被放入具有“现代感”保护套中的钱币虽已有些斑驳,但依旧可以读出上面的刻字。如今这些被悉心保存的钱币见证的是一段历史,而作为曾经很长一段时间内的流通货币,它们又在讲述着闹市中的贸易往来与地区的经济繁荣。

  钱币多为华侨带回

  已80高龄的张书裔老先生是海南省钱币学会原秘书长,此次省博物馆征集部特意邀请张老为这千余枚钱币进行鉴定。

  张老伸出两只手,说到:“1951年我进入文昌人民银行工作,主要的工作就是收兑黄金白银,经我这双手的银元有2000万个了。”

  据张书裔介绍,此次省博征集到的这千余枚钱币主要为18世纪到20世纪初,来自英国、法国、荷兰、奥地利、西班牙、美国、墨西哥、印度支那及英属殖民地、荷兰殖民地等地区的银元货币。“为什么主要是这些地方呢?就是因为海南那时候的华侨多是在这些国家的殖民地区生活。”19世纪初,就有不少海南人下南洋做胶工讨生活,“这些工人们在东南亚国家赚了钱,逢年过节时就会邮寄回来,或是请人写信托侨批局的人带回来。”由于19世纪的海南还尚未开设银行,所以“转账”就得依靠侨批局的人手把手地带回来。

  除了华侨们带回的大量银元,清乾隆年间,海南岛因与大陆隔海相望而成为鸦片的集散地,加之外国人在海南购买茶叶等货品,贸易往来也使得大量银元进入海南。“但是与之相比,海南那时的外国银元主要还是侨批局带回来的,那个时候侨批局1年约带回600万到900万的银元。”

  这些被称为“番元”或“番币”的外国银元进入海南后,极大地影响着本地的货币制造与流通。“外国货币都是机器制造,造得快,大小个头也方便携带。而在当时,我们中国人还在使用传统的银锭,每次使用时又要看纯度又要称重量,所以很快各式银币就流行了起来。”当时的外币流通不像今天使用汇率,所有的银币不论出自哪国均是“1个就是1元钱”。

  在中国也制造银币后,海南市面上就长期以“外国银币+本地银币”为主,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海南解放前。然而,虽然都是银元,但当时外国银元的含银量却低于中国银元。据省博物馆征集部主任王辉山介绍,当时,一枚银元的重量约为27克,中国银元的含银量在91%左右,而外国银元则仅有83%到85%。如此以来,中外货币按照1:1来使用,自然国人就会“吃亏”。

  在上世纪20年代“袁大头”面世后,当局则规定,1块中国银元当1元,1块外国货币是8毛5。当时,老百姓们称这些纯度不高的银元为“什光”。

  潜心收藏展现丝路繁荣

  谈到这批银元,张书裔竖起了大拇指:“要感谢有心人啊!这批钱币最难得的地方就是成版、成套。其实1个币种能收集到1枚就算不错了,这位藏家不仅将币种收得这么全,关键是每一种类还成套,可见费了一番功夫。”

  那么,又是哪位有心人收得如此齐全的外币?又为何要搜集这些钱币呢?

  刘涛原为海口旅游文化投资控股集团公司的总工程师,从2009年开始负责海口骑楼老街修缮工作。

  “当时我需要收集一些老街的相关资料。”在刘涛看来,骑楼老街是海上丝路的产物,搜集相关的物品可以让现代人更加深入地了解当年海南在海上丝绸之路上的意义。他开始广泛地收集民国时期的老物件,一发而不可收拾,如今已成为海口民国藏品较全的收藏者。他的收藏包括:建筑木雕构件、海丝钱币、商号印章、老账本、洋货等等。

  “海上丝路的繁荣其实就是贸易,说到贸易自然就少不了钱币。”刘涛从本地几位上了年纪的老收藏家手中收到了不少外国银元。这其中也有让他费了不少功夫的。“当时看上了一枚荷兰大马剑银元,因为这种银元现存稀少,所以藏家一直舍不得给我,我来来回回跑了好几趟老先生才同意转给我。”

  随着银元越收越多,爱好收藏的刘涛就越想把每一种类搜集齐全。“当时手上收到的东西多了,就有了做海上丝路博物馆的想法。要想做博物馆,展示海南在海上丝路中的风采,就得争取把银元收齐。但仅仅在海南收是肯定不够的,去广东出差时我也会留意,后来,我还去网上一个个的找、配。”从2009年开始,刘涛用了六七年的时间收集了这1000余枚银元。“还是有遗憾啊,像法属坐洋,一共出了30几种,我还差一二种没收到。”

  除了银元,刘涛还曾专门找过历史上水巷口造币厂制造银元的机器。“1949年,国民党政府溃败时,把广东省第一造币厂迁来海南铸造仿‘袁大头’九年等纪念币银元,那个机器我一直在努力找,可一直找不到。”

  在刘涛看来,这些外国银元还带着一定的“扩张性质”。流通初期,外国人以“什光”购买本地产品,而国人却以银锭购买洋货,这就造成了当时国内白银的大量外流。

  “外国银元在日军占领海南以及民国政府时‘损失’最为严重。由于当局不允许银元流通,日军就用其发行的军用手票强制兑换银元,1张手票换1块银元;日军投降后,民国政府又开始用金圆券强制兑换。但海南人民并没有完全‘屈服’,而是让银元一直流通到了1950年解放前。”

  他还介绍,“银元”在海南除了用于经济活动外,也常被用于百姓生活习俗之中, 例如,建新房时在墙内或房梁上放置银元;女子出嫁时,装嫁妆的箱子要放置银元来“压箱底”; “银元”还被改做成头饰等用品,有的人还将银元焊成“八卦”、“七连贯”银链给小孩佩带,用来驱邪、祈福等等。

  研究近代海南的重要文物

  张书裔表示,大量的货币为海南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这些货币见证了海南从农业经济向商业经济的发展历程。

  此外,“番元”对海南的文化教育也有着深远影响。“当年下南洋的多是文昌人,华侨们受国外先进思潮影响,深知现代教育对社会发展何其重要。有了钱,家乡人才能办学。”除了教育,生活方式、文化等等都受到了“钱”的影响。“钱”带来经济财富的同时,也为整个地区带来了一种“开放”。

  如今,刘涛收集的这1000余枚银元被他整齐地排列在收藏本中,每一本按地区进行分类。

  银元在现代社会兼具历史文化价值,其自身本来就有经济价值。如此苦心收来的“财富”没有留给后人,而是交给博物馆,刘涛说:“因为工作变动,我要给这批东西找个‘好归宿’。省博有专业的保管条件,对这些历史物件的保存更加有利。而且博物馆在展陈时,会将这些银元与其他文物一同展示,更加完整地向世人展示海南昔日的繁荣。能让这批银元发挥出更大的价值。”在他看来,这些钱币不仅记录了海南与海外进行人员、贸易往来的历史,它们对研究近代“海上丝路”文化及海南的经济、金融、文化、民俗等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这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海南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交通枢纽和要冲!”

  (本版图片由刘涛提供)

(编辑:吴茜)

网友回帖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琼ICP备20230082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