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网首页 |  国际旅游岛 |  房产 |  汽车 |  健康 |  时尚 |  教育 |  琼台人文 |  图片 |  彩票 
您当前的位置 :海口网首页 >琼台人文 > 民风民俗
海南斗笠蓑衣的诗情画意
来源: 海南日报 作者:林涛 时间:2017-03-27 12:20:28 星期一

德国人类学家史图博《海南岛黎族志》中头戴斗笠身披蓑衣在水田里插秧的妇女。林涛 翻拍

  上世纪60年代初,茂密椰林中戴斗笠挑担的海南妇女。 林涛 翻拍自《中国画报》

  在古人的诗情画意里,蓑衣斗笠都是不可或缺的风物。在海南古代诗词中,有许多关于斗笠和蓑衣的表述。这些诗词,现在读起来仍不免使人内心里生出一份怀古遐思的情愫。

  被称为“南宋四名臣”之一的胡铨,1147年被贬吉阳军(今天三亚)。在海南八年多,作诗数十首,有一首《鹧鸪天(癸酉吉阳用山谷韵)》词,词中写道:“青箬笠,绿荷衣,斜风细雨也须归。崖州险似风波海,海里风波有定时。”描述了其在贬地的所闻所见和不畏险阻的信念。青色的竹笠,绿色的蓑衣,头戴竹笠身披蓑衣,风飘不起来,雨透不进去,虽是斜风细雨也不能阻挡归路,海波怒涛也会有止休时。

  南宋道教传人白玉蟾青年时曾在儋州松林岭修炼,期间题了一首《送春郊行》诗:“怨风怨雨总皆非,风雨不来吾亦归。越鸟啼残花影瘦,吴蚕眼老拓阴稀。枝头红绽梅被熟,口角黄干燕学飞。我亦欲归归不得,担头犹挂一蓑衣”。诗写的是郊行送春之感怀,但从诗中的表述,在宋代时,蓑衣在海南也是常见之物了。

  元代宰相王仕熙,元文宗天历二年(1329年)在贬谪崖州期间写下一组《崖州八景》诗,其中有一首《水南暮雨》诗,说到了蓑衣和斗笠:“千树槟榔养素封,城南篱落暮云重。稻田流水鸦濡翅,石峒浮烟鹿养茸。明日买山添薯蓣,早春荷锸剪芙蓉。客来蛋浦寻蓑笠,黄篾穿鱼酒正浓。”诗中不仅描绘了水南村的美丽景致,也抒写了渔村的穿着和习俗,充满生活气息。

  此外,最令人津津乐道的是《坡仙笠屐图》。传说1000多年前,地处热带地区的海南,因日烈天热,人们便想出了将竹破成蔑片制作竹笠,名为“山坡笠”。北宋年间,苏东坡被贬来海南, 发现这里的竹笠新颖、美观、轻便,与大陆各地的竹笠不一样,尤其是“山坡笠”面积大,能遮日挡雨,又很有特色,就喜欢上这种竹笠。当地人送给他的一顶“山坡笠”,令其爱不释手,经常戴着出行,“山坡笠”由此而扬名。后来为纪念苏东坡在海南传播中原文化的功绩,人们便将“山坡笠”称为“东坡笠”。

歌舞表演中头戴斗笠身披蓑衣的画面。

1939年,琼海嘉积街上戴斗笠的人们。

  在儋州东坡书院内有一幅石刻《坡仙笠屐图》镶嵌在载酒堂的墙壁上,被视为该院的“镇馆之宝”。图中勾勒出苏东坡戴笠著屐冒雨出行状,并有题序:东坡在儋耳,一日访黎子云,途中遇雨,从农家假笠屐著归,妇儿相随争笑,群犬争吠。东坡曰:“笑所怪也,吠所怪也。”这个典故说的是苏东坡在儋州时,常去当地朋友黎子云家串门,一日遇到天下大雨,就借了一顶斗笠、一双木屐,穿戴起来摇摇晃晃地走回去,一路上引得路人大笑、狗也狂吠不止。

  1931年和1932年,德国学者史图博两次来海南考察,在他所著的《海南岛黎族志》一书中,有多帧当时实地拍摄的斗笠蓑衣照片,尤其是黎族妇女头戴斗笠披蓑衣在田地里插秧劳动的画面,是难得珍贵的影像记录。

 

 

相关链接:

豫剧《斗笠县令》重庆首演受热捧
忘不了,住叠石草棚的斗笠婆

 

(编辑:王秋芳)

网友回帖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琼ICP备20230082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