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明光在用标尺测量布料。
一眼就可看出客人的尺码和喜好
衣长、肩宽、袖长、腰围、臀围……订做一套合身的衣服,裁缝必须知道客人各个身体部位的20多个尺码。在缝纫机前度过了近40年后,杨明光练就了一套特殊的本领,客人一进门他就能把各个尺码目测得十有八九。为了让客人放心,杨明光往往还是会快速地将尺码量一遍,但得出的数据一般都与他的料想相差无几。
客人不同对于衣服的要求也不大相同,但杨明光凭着一双眼睛还能猜出客人的喜好。杨明光说,对于年轻人而言,更青睐于修身款的衣服,年龄大一些的就会要求衣服做宽松些。如果是地位较高的人士,就需要在领口上做文章。“领子一定要立起来显得精神,给下属一种威严感。”
聊到此处时,杨明光的一位老顾客走进了店门。来者是琼山华侨中学初中部的一位英语老师,姓裴。大约在10年前,裴老师偶然间让杨明光给爱人做了一套西装,出来的效果让她非常满意。此后,裴老师要求杨明光也给自己做衣服,但却意外遭到了拒绝。原因是杨明光90年代之后就不愿做女装了,“太麻烦”。
“当时我就一直求着他给我做,信任他的手艺。”在裴老师的坚持下,杨明光还是“破例”了。自那以后,她每年都要到店里订做几套衣服。裴老师说,自己在服装店买衣服时总感觉尺码不对,而杨明光做的衣服在尺码和手艺上总能让她满意。
愿将身前的缝纫机一直踩下去
杨明光回忆,海口的裁缝业在上世纪90年代初曾迎来过盛世,大街小巷都有着裁缝的身影。时值改革开放和经济特区建立的春风吹过,衣物上被黑色、蓝色和灰色禁锢的海口人民,终于可以大胆追求自己喜爱的服装款式和颜色。
杨明光一边在木桌上给布料标着线,一边和记者聊起了几十年来,海口人民的服装审美变化。从裤腿大开的喇叭裤和牛仔裤,到袖肩开袋的蓝色海军服,还有胸部开袋的中山装,到宽松的西装和西裤。进入21世纪之后,海口人又喜欢上了修身西装。
“1992年到1993年,是我们生意最好的时候。”杨明光的妻子陈女士回忆,她从1985年嫁给杨明光后,也学着做起了裁缝。到如今,机械化的衣物生产早已成为主流,服装店的尺码和款式也不像从前那样短缺。近年来兴起的网购,更是让裁缝业陷入了一个更为逼仄的境地。
“有的改行,有的放弃,大半的裁缝现在都不做喽。”杨明光叠起一块布料,语调拉长地说。对于这对老夫妻而言,老老少少在过节时争着订做衣物的好境况已经一去不复返,但他们却仍舍不得放下手中的标尺和剪刀。从最初凭着一腔喜爱当了裁缝,数十年的时光在杨明光的脸上留下了皱纹,也积淀了他对这个行当的不舍。坐在缝纫机前,杨明光平静地说:“我老了,也干不了别的,只要还能动就接着把缝纫机踩下去吧。”
相关链接:
离开铁皮屋搬新家 海口老裁缝自编歌曲颂“双创”
(编辑:王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