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网首页 |  国际旅游岛 |  房产 |  汽车 |  健康 |  时尚 |  教育 |  琼台人文 |  图片 |  彩票 
您当前的位置 :海口网首页 >琼台人文 > 民风民俗
“宾兴”现象100多年间遍及海南岛各地 宾兴之举 福荫学子
来源: 海南日报 作者:陈耿 岑明道 时间:2018-03-05 08:10:34 星期一

  

  海口市秀英区永兴镇陈球村的“育才宾兴”石碑。

  清末文昌籍书法家潘存热心乡土教育事业,牵头创建溪北书院,带头创捐宾兴事业,是他晚年为家乡文教做的两件大事。

  从古朴的火山岩村门,可以窥见海口羊山地区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

  文图 海南日报记者 陈耿 通讯员 岑明道

  编者按

  清代中期以后,在海南出现并盛行全岛的“宾兴”文化现象,不但是对先秦古礼的追寻和弘扬,更是琼州民俗注重德行和重视教育的具体表现。

  “宾兴”一词,最早见于《周礼》:“大司徒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三物”指“六徳”(智、仁、圣、义、忠、和)、“六行”(孝、友、睦、姻、任、恤)和“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每三年大比一次,由“乡大夫”考察民众的德、行、道、艺,“兴贤能”,“以礼宾之”,推举出贤者和能者,设宴席款待,然后向周王报送,使他们成为邦国治理的人才。这是“宾兴”的肇始。

  科举时代琼州的“宾兴”,早已不是最初意义上的推举——“乡举”,尽管也看重读书人的道德品行,但更多是从财力上对贫寒学子的直接襄助和对优秀士子的褒扬奖励。

  “本村穷乡僻壤,或凶年坐叹,枵腹艰以穷经,或终窭兴叹,有志无由上达。既不能成于家塾,何以进之党庠?此非地气之衰,实人力所未至也。岁在庚午,始创举宾兴……”海口市龙华区龙桥镇昌荣村的“昌荣宾兴”石碑,刻于清代同治十二年(1873年),通读全文,得知从1870年开始,村中邓、王二姓父兄先后历时4年,募捐到二十万九千文钱,用以资助村中各类学子,重点扶持跨海参加乡试和赴京应考会试者。

  如今,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海口市区以南的羊山地区古村落中,还存留着一定数量的“宾兴”古碑,目前发现的已有15座之多,默默讲述着先民集资、生息,用于扶贫、奖优的故事。

  文献资料显示,“宾兴”现象曾在100多年间遍及海南岛各州县。今天,海南不少乡村或姓氏建立的助学和奖学基金会,正是“宾兴”助学之举的影子。

  琼山县令汪垕

  推行仿古“宾兴”之典

  1774年的乾隆甲午科乡试,琼州有7人中举,琼山占了3名,时任琼山县令、浙江桐乡贡生汪垕感慨文风之盛,看到学子们奋发向上,顾念他们渡海赶考维艰,便想“仿古宾兴之典”,只是一时未能实现。

  后来的某日,绅士王时宇、丘士佳、郑宗汉、符诗等人上门拜访汪垕,称县里原有一块官田,是雍正十年(1732年)士民捐置,租金用以州府五年文书编审等开支,现在既然已经归到琼山县名下,请将此田拨作宾兴。

  汪垕查阅档案后,准允此事运作,并让公众推举经理之人,绅士、县人都推荐《四库全书》编修吴典的父亲吴位和等6人轮流执掌,管理每年的田租,积蓄三年,帮助更多士子渡海考试。

  1776年春天,有感于初心实现,此举有利于琼人,且在当地士绅勒石纪念的请求下,汪垕欣然写下了一篇《琼山宾兴田租碑记》。这是迄今为止找到的最早的有关琼州宾兴的文献资料。

  据碑阴的文字,宾兴田租除了资助到省里参加乡试的学子外,每年从县学进入府学读书的文武诸生和岁试第一名者,也能得到嘉奖。

  琼山的宾兴之举,后来在琼州府得到推行。从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琼州郡守林鸿年、琼山县令刘斯增、乐会知县刘典臣、琼州府学教授莫琼林、琼台书院山长云茂琦和杨文熙、雁峰书院掌教蔡藩和丘对勤等人同立的《文会试宾兴碑》,可以遥想当年官方对此的重视。

  咸丰四年(1854年),分巡雷琼兵备道黄宗汉捐出廉俸,与琼州知府再次筹款,设立宾兴专项资金,“专为文举人及拔优贡生公车而设,另项不得动支”,并重新刊行资金使用细则。

  文昌后来居上

  “宾兴最盛”

  道光六年(1826年)登科的文昌进士云茂琦(1791—1849),当过江苏沛县、六合县知事和江宁督粮同知、江防同知等职,此后不恋仕途,1844年乞养回籍,次年受聘主讲琼台书院,致力于家乡的教育和安保事业,1846年至1848年间还一度组织文昌群众抗击海上“艇匪”。

  回溯“宾兴”的原初目的和人才的选举发现,云茂琦在《同文社宾兴序》中写道:“推其意,并不以势位相艳,爵秩相角,而一意于讲道论德,磨钝砺节,内之重则外自忘,落其荣,斯实之存……独是三古而后,乡举、里选之法废,汉晋下荐剡盛行,时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至隋炀始设进士科,唐武后复加殿试,后为定制,天下英雄尽人彀中矣!”

  云茂琦寥寥数言,勾勒了我国历代人才选取方式从“乡举”到“荐举”再到“科举”的演变,虽然科举不如乡举那般客观和注重人才的内在品质,但总比拉帮结派式的荐举公平得多。

  1847年,老家后学邢煜斋创立“同文社”,四处游走劝捐,以资助参加春闱和秋闱(乡试和会试)的士子,“余思吾邑宾兴最盛,今煜斋又鸠集近邻,数月蒇事,志力既奋,必有嵚奇瑰伟之士,起而应之……”

  查阅云茂琦传世的《阐道堂遗稿》,为宾兴撰写的序文就有7篇之多,虽然大都是勉励和期许之辞,却足见他的威望和对教育公益事业的关注。正是有了像云茂琦这样的科场先辈和名士的参与和推动,才使得文昌的文教事业恰如其名。

  乡村宗族重教

  宾兴鹊起

  包括云茂琦在内,文昌籍进士林燕典(?—1849)、韩锦云(1806—1874)和举人潘存(1818—1893)对宾兴也十分倾心,他们对乡村和宗族的宾兴更是关注有加,并对乡村士子创立宾兴义举大力褒扬,出谋划策,出钱出力。

  “咸丰丙辰(1856年),黄生元甲、林生开祥议捐宾兴,众请踊跃……自大小试以及春秋两闱,咸有资助。”(林燕典《琼山苍一图兴贤社宾兴序》)

  从云茂琦、林燕典等先贤的文章可知,当时琼山和文昌两县的宾兴事业风生水起,遍地开花,琼山的翰香坊、昌荣村、联星村、联丰村、陈球村和博昌村,文昌的水一图、虎山书院、会文的溪西都和白延都、铺前的东坡保,以及韩氏、云氏、陈氏、吴氏等宗族,都争先恐后,创办宾兴。

  晚清书法家潘存热心宾兴之举,尤其值得一提。

  潘存一生仕途不顺,居京30年,书法扬名海内外,日本、高丽爱好书法人士豪掷千金以求潘存墨宝,但他年过六旬而未获升迁,仍是一个挂名的“户部主事”,便于1882年回到铺前,致力于家乡的书院教育和宾兴事业。回琼不久,他就向文昌知县去函《劝捐文昌县印金宾兴引》,建议发展宾兴,储备教育基金,扶持寒门学子。信的末尾写到:“异时新进英俊,念桑梓用意之厚,用力之勤,益勉读书立品,以期无负,则风气蒸蒸日上矣。”

  而此前的光绪四年(1878年)冬天,潘存就在故乡东坡保(相当于今天的行政村)召集8门(清代乡村实行保甲制度,“门”相当于“甲”)27村的父老,带头创建“东坡宾兴”,募捐造册——《东坡保东坡宾兴名录》,1921年册子还再次补充刊印。迄今,铺前一些村民手中还保存着这份名录。

  放眼其他州县,宾兴更是呈鹊起之势。

  几乎与琼北的琼山知县汪垕创立宾兴同时,地处琼南热土的崖州,也不甘人后。乾隆丙申年,即1776年,刚刚上任的学正陈腾泗也有感于当地学子往返乡试艰辛,寒门生徒更是捉襟见肘,“事苟无资,裹足不前”(陈腾泗《设立宾兴序》),便在士子们的建议下,将州学临街的20间房屋作为铺面出租,收取租金,启动宾兴。

  另据光绪《定安县志》记载,全县的宾兴田共有6庄,所需劳力四十三丁;最早的一庄是南薰庄田,八丁半,于道光十三年(1833年),由举人陈赞元、生员胡谟邀约绅民捐银900两购置。7年后,探花张岳崧等人捐置更多,占去了全县总额的绝大多数。“四庄共田三十四丁半。道光二十年,张方伯岳崧合绅民公置买。苗米在西一图一甲输纳。”由于并非所有人都热心利人利己的公益事业,道光十一年就启动的定安宾兴,八年后仍是应者寥寥,未能将预期的所有款项募捐到位,张岳崧除了带头买田捐赠,还不得不亲自撰文,发往县里各大乡绅,苦口婆心地催缴一番。

  在岛西的昌化县(今分属昌江和东方),盐商韩永良创建了“成德堂宾兴义学”,经费来源是成德堂的“盐息”,每年抽出3万文作为师生经费,供应在墩头、玉章和北黎3地轮流设教的开支。

 

 

相关链接:

一场“654岁的展览”——山西百年学堂八校友共画时代变迁
省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建议:建立社区学堂 助推海南城乡社区教育发展
汽车学堂:车行延迟交车怎么办?
文昌创办省内首家孔子学堂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京剧大师尚长荣携《曹操与杨修》走进国戏学堂
陈国富、周迅、陈坤 创办山下学堂只谈表演
“00后”进大学学堂 海南师范大学迎来“新鲜血液”

 

 

(编辑:王思畅)

网友回帖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琼ICP备20230082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