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大学东门的文化石。
海南大学校园内,“海纳百川 大道致远”是两句藏头诗,把海南大学的简称“海大”自然而巧妙地蕴藏其中。
文海南日报记者 侯赛 图海南日报记者 宋国强
古人云:“山无石不奇,水无石不清,园无石不秀,室无石不雅”,一块天然顽石,一旦被赋予了文化元素,便成为了有神韵,有故事的文化石。
日前,海南大学获评第一届“全国文明校园”,作为省内唯一一所获此殊荣的高校,其校园内最显目庄重的文化景观之一——校园文化石,再一次吸引人们来追寻它们背后的故事。
牛岭岩石赠海大
顽然一块石,玲珑出自然,无人晓生辰,静默立校园。
凡是进出海南大学校园东门和北门的人们,都会注意到校门口伫立着的两块大石头。东门大石上镌刻由胡耀邦同志题写的“海南大学”校名,北门则是“海纳百川 大道致远”的校训文化石。
面对这两块石头,很多人不禁发出疑问,如此平坦而宽阔的海南大学校园大部分靠填海造田、挖沙填土铺就,怎么会平添如此巨大的两块石头?
曾亲自带领和组织有关人员联系开采这两块文化石的时任海南大学副校长严庆,如今已年近古稀,满头华发的严老师回忆起当年文化石开采落成的一幕幕,依然恍如昨日。
上世纪末,未合并前的老海南大学提出“创一流学科,办万人学府”奋斗目标后,到本世纪初,迎来教育部对海南大学本科教学水平的评估,校园文化建设也作为其中一项评估的重要内容,被提上学校工作日程。时任副校长的严庆,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其工作重头戏之一就是竖立“海南大学”校名和发动广大师生根据海南大学办学历史、经验及理念提炼的校训而刻写的文化石。
“当时的海南大学经费十分拮据,要想采购到一块理想的石头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严老师回忆道,幸运的是,对于他来说,采购文化石的工作并不是头一遭。调任海南大学工作前,他曾在海南师范学院(现海南师范大学)工作,并主持过校园文化石的采购,期间结识的陵水岭门农场采石场的刘仕信,曾无偿赠石支援海南师范学院教育事业。为了节省开支,更为了寻找到一块理想的石头,这一次严老师再次找到了这位老朋友。
“刘老板中等个,皮肤黝黑,话不多,但语气平和,性格非常豪爽。听说了我们的来意,立即非常爽快地答应了,并表示‘只要需要,凡是挑中的石头都无偿献给海南大学’。”那时,相距第一次见到刘老板已经时隔6年,严老师依然清晰地记得这位刘老板的音容笑貌。
“你看,这花岗岩质地多么细密坚硬,千万年形成并落地海大,已经十几年了,但没有一点风化的痕迹,这在当年,市场价可是不菲。”严老师抚摸着海大东门那块来自陵水牛岭的石头,眼神中浮现出对刘仕信支持我省教育事业的感动。
校训承载“海大精神”
为了总结办学历史,凝练办学理念,迎接教育部的本科教学水平评估,2004年,海南大学广泛动员校内外广大师生和校友,总共征集了近百条校训词句,经筛选留下30多条交校内广泛讨论,最后确定的“海纳百川 大道致远”,是时任海南大学发展规划处处长王愉人反复思考提出的。
“当时,正是王愉人和学校有关部门负责人一起带队参与文化石的实地开采工作。采石、运石和落成的过程,可谓历尽千辛万苦!”严老师感慨道,夏天的烈日暴晒下,牛岭的石场就像个高温烤箱,热浪滚滚,人只要进去待上半个小时,就热渴难耐,浑身冒汗,更不用说干活了。但是大家却忙得不亦乐乎,浑身一股劲,不知道什么叫做累。他们花了近20天时间,终于把那几块大石头切割,分装了整整11辆大卡车,安全运回到学校的置放点。
“当时在吊卸海南大学北门那块大石头时,还差点出了大险情。”严老师回忆道,当时捆绑石头的一根拇指粗的钢缆突然脱落,猛地向站在一旁的王愉人头上十几公分的上空扫去,稍低一点,后果都不堪设想。
两块文化石的建立为校园文化建设增色不少,同其他各项评估内容一起得到了评委的好评。不久,海南大学与原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合并成立新海南大学,跨进了国家“211高校”建设行列,成为全国重点建设的百所高校之一。
校训“海纳百川 大道致远” 很快得到新海南大学师生的认可。刻有校训的文化石庄严的宣示:新的海南大学将一如既往地面向海内外广纳贤才,博采众家之长,探究、追求培养人才和学问的最高、最深远境界。
如今,位于海南大学东门和北门的两块文化石已经成为海南大学校园景点的重要部分,历届学生、校友入学、毕业、返校都会来到这个熟悉的母校标志留影,这里也成为众多市民、游客流连驻足的地方。
相关链接:
海南周刊| 从一段家族往事看千年古村的好义善举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琼ICP备2023008284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