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造一新的新民街。
编者按:一个地名、一份乡愁。沉淀在地名中的故事,正是窥探当地历史文化的万花筒……城市变迁的步履匆匆,街道面貌也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然而,在历史的长河中,老街的文化积淀却如陈年佳酿,历久弥新,韵味正浓。关于老街的故事,你一定好奇。那么,就跟着记者的脚步,一起探访老街的前世今生、地名渊源。
(注:海南地名故事系列报道资料来源:海南省民政厅、海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海南省电影家电视艺术家协会)
“东走西走,不离嘉积海口。”这是老嘉积人常常挂在嘴边的顺口溜,过去嘉积被称为“琼崖巨镇”、“琼崖第二商埠”,老嘉积人至今引以为豪。而琼海嘉积城区那些最为繁华的老街中,新民老街就是其中一条。
老街南洋风格耐品味
穿过古香古色的溪仔古街,转角就来到独具南洋风味的新民街。街道两旁两三层的小洋楼,刷着乳白色的涂料,窗户则是棕黄色的木材料,街边,抬眼所见的大花轿子和黄包车十分应景,民国风味正浓。茶楼里好不热闹,店主严仁凤在新民街上开茶点铺子已经十几年,她告诉记者,在修缮一新前,新民街是琼海的“茶街”,茶馆的命名也很有意思,如“昌筵茶店”、“香源茶园”、“亨丰茶楼”等等,就如同民国时期商号的名字,老街的韵味就在于此。
新民街两旁的居民悠闲坐在家里看电视,还有的三五成群在街边的小摊上絮叨,街边店里有三三俩俩的顾客。最热闹的当属茶店,点上一杯老爸茶,在浸润开来的茶香中,老街的风味也被细细品味。

未改造前的新民老街。
曾是最热闹的街道之一
据记载,嘉积镇是琼海市政府所在地,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在明初就已形成集市,凭借万泉河的舟楫,博鳌港的海商,南来北往的商船、商人、挑担货郎均在此地做生意,因此很早便成就了商业及手工业的十三个行当,并以此自然形成了十三条街道。到了民国十六年(1927年)琼海重新规划整理了十三条街道,并以“嘉积新纪元”的人文理念命名了其中重要的五条街道,即今天的嘉祥街,吉庆街,新民街,纪纲街,元亨街。
居住在新民街的76岁老人陈元理说,建于明末清初的新民街,在民国时期,大批返乡的南洋华侨投资改造街道,形成南洋骑楼式的建筑楼房。解放后,新民街商业贸易颇具规模,成为嘉积商业中心。“走在原来的新民街上,雨天不打伞淋不湿衣服,晴天不戴帽晒不到太阳,因为骑楼那长长的走廊给人们遮荫又蔽雨。”陈元理回忆。
然而,在岁月的洗礼中,新民街遭遇几次变迁,日渐显得破败。
很多老字号仍在营生
陈元理告诉记者,历史上两次重大的事件让新民街彻底伤了元气。一次是人祸,抗日期间,为了抵抗日本军队的侵略,一部分新民街的侨商亲手放火烧了自己的家园,离开了琼海。还有一次是天灾,1974年的一次18级的台风把新民街仅存的骑楼全部摧毁。再此后的建筑,因为经济和政治的原因,虽然有些在形式上也有骑楼的样子,但已全然没有了昔日骑楼的风采。
所幸的是,2015年,在修缮过后,新民老街又重新焕发生机。如今新民老街上,新民相馆、定记纸行、如意时装等老字号商铺仍在营业。而每年的正月前后,新民街上舞龙舞狮的民俗活动丰富多彩,不仅让老琼海人流连忘返,新民街也成了越来越多的候鸟和游客喜欢逛的老街之一。
相关链接:
活化海口百年老街 留住城市记忆海口美兰区“非遗伴我行”活动骑楼老街启动陈研绘画作品展在海口骑楼老街水巷口国新书苑开展海口骑楼老街闹元宵 别样年味获游客点赞
(编辑:王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