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座“公园”
海南公园百年史话
高空俯视改造后的海口市人民公园东湖湖心岛,其绿化、回廊、亭子错落有致,小道干净整洁,成为椰城市民休闲的好去处。 海南日报记者 张茂 摄
改革开放40年,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年,海南的公园数量越来越多,类型越来越丰富。
从有据可考的1917年建立的文昌公园到2017年建好的海口五源河湿地公园,海南岛的公园已走过了整整100年历史,各类公园的功能从单纯的市民休闲用途,发展到可游玩、可观赏、可科考、可探险的森林公园和湿地公园,甚至还有可游学的农业主题公园和航天主题公园,服务着不同人群。本期海南周刊带您换一个视角多维度体验海南的不同主题公园。 ——编者
资料显示,世界造园已有6000多年的历史,而公园真正出现不过是近一二百年的事。
自近代公园(Public Park)概念出现以来,公众始终是公园的核心。公园的生命力不存在于榜单或指南之上,也不局限于种类、面积大小、资源多寡等划分标准,而在于人。在不同人群眼中,同一个公园的魅力并不相同。
位于城中心、由几个私家小花园改建而成、地方乡绅倡议集资建设……1906年,当我国最早兴建的公园“锡金公花园”在无锡建立并坚持不收取门票时,一场全民共有的城市园林风潮正悄然酝酿。
从“私园”到“公园”
实际上,近代公园出现的时间可以再往前推。有关资料显示,对于发轫于欧洲的“公园”概念,其核心要素之一即是公众。从“私园”到“公园”变化过程重要的环节,发生在资产阶级革命期间,当时新兴资产阶级没收封建领主与王室的财产,将大小宫苑和私园向公众开放。
抛开其背后的政治意义不谈,有学者认为城市公园作为大工业时代的产物,从发生来讲有两个源头:贵族私家花园的公众化,即所谓的公共花园;另一个源头源于社区或村镇的公共场地,特别是教堂前的开放草地。
在我国,城市公园的雏形可以追溯到古代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但到19世纪中叶以后,我国现代意义的城市公园才开始出现:当时外国人在中国上海、天津等地租界建立一些他们享用的公园,但园区在开放对象上有所设限,并带着浓浓的“欧洲风”。
将时空折叠,不细数历史脚步,我们专注看具体的、离自己不远的公园,也能找到变迁的痕迹。
在锡金公花园建立11年后,1917年,海南建设起较早的县级公园——文昌公园。这个带着古典园林特色的公园,将亭台楼榭、小桥流水、花石草木、书法墨迹,安放在市民生活中,不收取门票费用,随手可得。
时至今日,文昌公园已变成百年老公园,并随着当地城市建设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仍旧与公众相伴。临近马路、居民区的位置特点,让其与市民生活相互交融,充满人情味和烟火气,成为许多文昌人记忆符号的存在。
历史古城向来多故事,紫贝古邑也不例外。在文昌,还曾出现过我省最早的社区或村镇的公共场地。“文昌会文镇白延,有一座白延中山公园,不大,是我们村镇一级意义上的公共绿地。”海南大学热带农林学院教授吴庆书说。
有资料显示,该园始建于1937年。在当时聚集着大量华侨、有着“小上海”之称的白延墟,它的存在,与墟上同时设有的花旗银行、香港渣打银行和汇丰银行等外资银行一样,意外而又自然。尽管如今这个小镇墟的繁华不再,但它们的出现,都是时间缝隙上的鸿爪雪泥。
从“私园”变为“公园”,代表着开放性和公共性,是让一方天地里的美丽,在更多人眼中落下印迹,而不仅仅只为琉璃瓦人家独享,也让城市乡镇居民有了安放身心的更多选择。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琼ICP备2023008284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