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网首页 |  国际旅游岛 |  房产 |  汽车 |  健康 |  时尚 |  教育 |  琼台人文 |  图片 |  彩票 
您当前的位置 :海口网首页 >琼台人文 > 最新推荐
海口拔贡林大魁 文武双修 香江遗泽
来源: 海南日报 作者:曾兆旺 时间:2020-08-25 10:43:54 星期二

《青山禅院大观》书中插图,前排中为显奇主持,后排右二即为来自海南的张纯白居士。 曾兆旺 翻拍

在琼崖清末儒林中,宣统己酉科(1909年)拔贡林大魁算得上是阅历颇丰的一位。

往来无白丁、朱履遍四海的林大魁,“朋友圈”中有王国宪、冯官尧等本岛文化名人。站在新旧交替的时代潮头,林大魁一度弃儒从戎,成为广东将弁学堂的一名学员,堪称文武双修。尤为可贵的是,林大魁能冲破封建文人思想中根深蒂固的“轻商”局限,接手家族产业,鏖战商海。

在一次因商务而逗留香港时,林大魁与位于屯门的青山禅院结下不解之缘,执笔为这座古刹著书立传,记录了一段海南人参与重建香港青山禅院的历史往事,更为千里之外的香江大地留下了一份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青山禅院大观》封面及版权页。 曾兆旺 翻拍

文武双修的清末儒生

接手家族产业下海经商

林大魁,字星联,海口(原属琼山县)海甸六庙林氏八世孙,生于1879年,其父林凤章,生四子,林大魁为长。据林大魁之孙林成统介绍,曾祖父对林大魁这个长子管教颇严,希望他能通过科举出人头地。林大魁在考取拔贡之前已经完婚,考前,其父为了让林大魁能专心于功课,给已经暂回娘家的儿媳写信,让儿媳在娘家多住些时日,不急着回夫家,以免影响到林大魁备考。

1905年,随着清朝皇帝的一纸诏书,所有乡试、会试一律停止,延续了1300年的科举制度正式终结。为了安抚因此而失去前途的广大生员,清廷又规定“十年三科之内各省优贡照旧举行,已酉科拔贡亦照旧办理”。面对这一变局,许多年轻生员选择了就读于新式师范学校,也有的投身于新开设的军事学堂。宣统己酉科拔贡开考之前,林大魁就读于广东将弁学堂。

据《海南林氏人物传》记载,林大魁在就读该校时与国民党元勋、孙中山的得力助手邓仲元同属于一期。然而,这段弃文从武的经历,并没有让林大魁选择从军之路。尽管后来有过出任琼崖公路局局长的短暂仕途,但林大魁的人生历程,更多的是经商及参与文教、社会活动。

《青山禅院大观》插图中的杯渡遗迹。 曾兆旺 翻拍

林成统称,其先祖世代经商,在海甸六庙建有两排十二间大屋,在水巷口一带还有“财升”“达兴”两家商号,经营木材及土产等生意。林大魁在宣统元年(1909年)以府学增生的身份考取拔贡之后,还是选择回到海口接管家族产业,同时发挥所长,在水巷口27号的商铺开办学校,教书育人。根据《民国琼山县志》等史料的记载,林大魁早年间创办了五行学堂并充任“山长”。嗣后,该校改名为海口市五行储实学堂,随后又改名为敦实学堂。1913年,由林大魁一手创建的这所学校改名为海口镇立第一小学校,拉开了海口普及新式教育的序幕。

民国初年,军阀混战,人心惶惶。1923年,地方人士担忧五公祠所藏的文物、书籍被窃,于是请琼山籍诗人冯先标出任五公祠图书馆馆长。冯先标又邀王国宪、林大魁、冯官尧等人组建了一个诗社,并以五公祠内的浮粟泉中的“粟”为名,称为“粟社”。林大魁与这些志同道合者平日在五公祠聚会吟唱,出版诗刊,推动琼岛文化运动之余,又保护了五公祠的文物古籍不因乱世而失窃。

因为家族世代经商的缘故,林大魁跟海口总商会关系密切,因缘际会之下,林大魁也因此迎来了人生中一段“高光”时刻。上世纪20年代,军阀割据下的中国四分五裂,人民深受战火之苦。有识之士不断呼吁发起“国是会议”,以期统一和平。据孙筹成《1922年八团体国是会议之经过》一文的记载,1921年,全国商教联合会分电各省省议会、总商会、教育会、银行公会、钱业公会、报界公会、律师公会、省农会等八团体,组织“八团体国是会议”。在经过一番波折后,1922年5月7日,“八团体国是会议”在上海开幕,林大魁作为海口总商会的代表,被公选为大会临时主席,他与黄炎培等爱国民主人士一道,发出了期望全国早日实现“民治统一”的正义呼声。

《青山禅院大观》插图中的禅院山门。 曾兆旺 翻拍

为香港古刹著书立传

记录青山禅院的“海南贡献”

大约从20世纪20年代起,林大魁经常因商务行程时常往来香港,其子林澍嘉亦于香港英文书院就读,毕业后留港经商。

在一次因商务而逗留香港数月的行程中,有一天林大魁突然感到闷闷不乐。于是,在友人的建议下,他游览了位于屯门的青山禅院。这里的风景及氛围,让林大魁长久以来“居楼层之上彩灯之下”所出现的脑筋沉沉之疲态,顿时消失无形。有了这一次的体验,林大魁后来经常前往青山禅院散心,有时还在禅院里小住几日,享受难得的宁静时光。一来二去,他认识了青山禅院主持显奇法师,详细了解了该院的历史渊源。于是,在显奇法师的邀请下,他写下了《青山禅院记》《显奇法师事略》等文章,嗣后,他将这些文章以及在青山禅院游览及小住期间所写下的近百首诗词作品,加上所拍摄的禅院景观照片,结集成册,并由民国初年两任江苏省长的韩国钧等人作序,光绪年间的探花、东莞人陈伯陶题写书名,1927年交付广州及上海的两家公司正式出版发行。

在《青山禅院大观》一书中,收录了林大魁的“山居六十一首”等诗文作品,展现了在青山禅院的所见所闻所感,“闲来绝顶快登攀,到此风光又一般,大海底平众山小,天然奇画豁心颜。”“枕流漱石畅幽怀,瀑布千寻锁翠微。正好深山琴筑共,休论时事是还非。”这些语言平实浅显的诗歌,由衷表达了一种山中隐居的惬意。

《青山禅院大观》一书,是最早以图文形式展现香港这一名胜古迹的著作。时过境迁,该院的许多景致有了改变,今日的香港书刊在介绍青山禅院的历史时,林大魁的《青山禅院大观》经常被引用,特别是其中的诗词,更是了解青山禅院鼎盛时期院内僧人及居士修行场景的珍贵资料。可以这么说,在不经意之间,来自海南的林大魁给千里之外的香江大地,留下了一份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林大魁之孙林成统讲述林大魁往事。 曾兆旺 摄

无独有偶,在《青山禅院记》一文中,借由显奇法师二十余年的经伴、同是琼郡人士的张纯白居士所述,林大魁详记了这座古刹的历史。据张纯白居士介绍,青山禅院在二十年前还是一片荒芜之地,山路崎岖,人迹罕至,只有一间在杂草丛中的青云观。禅院主持与张纯白“有终为之志,并集愿力,一瓦一椽一草一木,次第征选,至有今日杯渡亭及诸天宝殿遂先落成,大雄宝殿、护法殿次之,青云观、观音阁、海月亭等处,年一构造。”始建于宋代元嘉年间的这座古刹,在荒废之后,由来自海南的张纯白居士与主持法师一道合力重建,年复一年,终于在一片废墟中建起了颇具规模的青山禅院胜迹。由此看来,香港青山禅院的重建过程,有着一份沉甸甸的“海南贡献”。

海南人参与重建,海南人著书立传,林大魁百年前写下的《青山禅院大观》,见证了琼港两地源远流长的一段文化交流史。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1937年5月,林大魁于家中逝世,享年58岁。林成统依稀记得,出殡那天,前来送别祖父的人群,浩浩荡荡,从海甸溪浮桥一直送到府城。

林大魁育有一子三女,独子林澍嘉青年时代就读于香港英文书院,毕业后也留在香港打拼,做过报关员,开过咖啡馆。但林澍嘉的妻儿并没有前往香港,而是留在海甸岛的家中。新中国成立后,一家人还是过着分居两地的生活。林澍嘉的孪生子林成统和林成雄,后来分别定居于广州、海口。1982年,林澍嘉逝世于香港。

海甸岛六庙那两排林氏大屋,如今因拆迁已消失无影。有道是故土难离,在选择安置房时,林成统特意挑选了一套从阳台就能望见祖屋旧地的房子,每次回海口探亲,从这里看一眼故居旧址,以慰老怀。


(编辑:陈德文)

网友回帖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琼ICP备20230082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