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网首页 |  国际旅游岛 |  房产 |  汽车 |  健康 |  时尚 |  教育 |  琼台人文 |  图片 |  彩票 
您当前的位置 :海口网首页 >琼台人文 > 最新推荐
深山苗寨正蹁跹 一抹丹红舞婆娑
来源: 海南日报 作者:李梦瑶 林学健 钟少勇 时间:2021-01-04 09:15:10 星期一

400多年前,苗族的一支跋涉千里迁入琼岛。从渔猎、刀耕火种发展至精耕细作,一代代苗人在不断向现代文明靠拢之余,却始终有着对本民族文化的朴素坚守,比如苗绣,比如苗舞。

与声名鹊起的苗绣相比,海南苗舞长期囿于深山苗寨,似乎稍显落寞。或许正是因为不受干扰,让其至今仍保留着古朴、粗犷、富有原始的山野味道,一曲舞毕,让人仿佛置身于苗寨的山野丛林间。

琼中苗族舞蹈。 林学健 摄

起舞拜祭盘古开天辟地

追溯海南苗舞之起源,不得不提的是《盘皇舞》。讨论《盘皇舞》,又必须先从海南苗族的来源与信仰说起。

据《海南省志·民族志》记载,海南岛的苗族是明代从广西作为兵士被朝廷征调而来,军队解散后落居海南,成为琼岛世居民族之一。专家考证发现,海南苗族所使用的语言与广西各地瑶族的勉金方言非常接近,而探寻广西瑶族历史,会发现他们自古便尊崇“盘王”,即文献中所称的“盘瓠”。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吴晓东经考据认为,海南苗族从广西迁徙至琼岛后,将这种“盘王”文化也带了过来,变异为“盘皇”,并由此衍生出《盘皇造万物》《盘皇歌》《盘皇舞》等一系列神话传说与歌舞文化。

“远古时候,天地未分,好像一个大蛋……轰的一声响,从大蛋里跳出一个巨人来……这个顶天立地的巨人就是开天辟地的盘皇。”从海南苗族《盘皇造万物》的神话传说故事中可以发现,“盘皇”实际上就是中国民间神话中的盘古,因被海南苗族尊为祖先,故称之为“皇”。

既为祖先盘皇而跳,便注定《盘皇舞》将充满远古祭祀的神秘色彩。

肩挂彩带,手执彩带两端,上下摆动如老鹰展翅高飞,边走边舞出8字舞步,重复8次后,朝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做出祈求姿势。稍后,一位身穿龙袍、头戴面具者大摇大摆地走到这些舞者中间,另有一持木剑者尾随其后,对其进行嬉逗,其他舞者则分成2个小队,交叉成8字,围绕戴面具者、持木剑者环跳,并逐步缩小圈子,直至结束……

这是海南苗族《盘皇舞》省级传承人、五指山市南圣镇什供村村民陈秀兴,在一场由政府组织的文艺汇演晚会上表演的《盘皇舞》。但他同时又坦言,这其实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盘皇舞》。

“《盘皇舞》并不只是一种舞。”在一口气列出功曹、招兵、请圣、招龙、斗龙等18个步骤后,陈秀兴介绍,其实每一个步骤都是一支舞,每一支舞都要跳上元舞、中元舞和下元舞,随着鼓点的节奏变化,舞蹈的难度不断增加,直到18支舞全部跳下来,才算是真正跳成了一整套《盘皇舞》。

每年农历一月、六七月和十二月,海南苗族同胞在祭拜先祖时都要跳《盘皇舞》,表演者要不停地念经文、唱歌跳舞,经文是《盘皇经文》,歌唱的是《古言盘皇歌》,以祈求祖先保佑风调雨顺、安居乐业。一个村庄的庆典或祭祀活动,往往会带动周边几个苗寨的同族人一起来载歌载舞。

“一整套《盘皇舞》跳完,至少需要7天7夜时间,现在我们在庆典或祭祀活动上,通常只跳其中3至7个支舞,但这也需要花上2、3天时间。”陈秀兴说,在参加文艺汇演晚会等活动时,考虑到时间限制、舞台效果等因素,他们往往会从几个舞蹈中抽出一些动作,组合编排成精简版的《盘皇舞》。

这也意味着,真正原汁原味的海南苗族《盘皇舞》,普通人其实难得一见。

琼中黎族苗族舞蹈进校园。 林学健 摄

以舞招龙祈求普降甘雨

祭祀盘皇的仪式中,有一个环节叫做“招龙”,即召唤龙神祈求平安。因这一祈福活动在民间十分普遍,并不限于祭祀盘皇的场合,《招龙舞》由此得以脱离出来,成为又一种单独流传、广泛传播的苗舞。

在五指山市水满乡新村,年近七旬的李日昌跳了大半辈子的《招龙舞》。他还记得,小时候每到每年农历一月、六七月和十二月等日子,父亲都会组织人跳《招龙舞》,领队需戴上面具,穿绣有龙图案的袍子,佐以彩带、三元棍、苗鼓、铜锣等道具,在打击乐声中,以踏、甩、摇、摆、扭、转等技巧起舞。

既然是脱离自《盘皇舞》,《招龙舞》自然也分上元、中元和下元。跳上元时,起舞者身姿昂扬,不时高高跃起;跳中元时,气势收了大半,整个身躯半蹲;到了下元,舞者直接跪倒在地,几乎将整个身子匍匐于地面。投入感情之浓烈,由此可见一斑。

彼时,苗族同胞刀耕火种,靠天吃饭,希望通过跳《招龙舞》来保佑风调雨顺。而随着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招龙舞》的内涵以及表现形式也随之发生变化。到李日昌这一代时,《招龙舞》已不再局限于祈福活动,只要在重大节日或活动,他都会迫不及待地搬出道具,欢快地舞起来。

历来祭祀活动只有男性参与,脱胎于祭祀舞蹈的《招龙舞》自然仅流传于苗族男子中。“跳《招龙舞》费时又费力,男人们又大多是家中主要劳动力,通常不愿意学。”李日昌说,眼看会跳《招龙舞》的人越来越少,他干脆打破禁忌,拉起了一支女子舞蹈队。

这一创新之举,给李日昌带来了意外之喜——苗族男子的服装色调单一,女子的衣着则点缀有一抹抹斑斓的红,跳起舞来煞是好看。遗憾的是,不少队员刚掌握舞蹈要领,便因结婚生子而相继退出。“真的可惜。”李日昌说,这些年他前前后后教过数百人跳《招龙舞》,最终坚持下来的却不足20人。

在李日昌看来,经费不足是传承《招龙舞》的最大阻碍。“跳舞需要时间,很多人怕耽误农活影响收入,再加上专业的服装和道具都需要资金支持。”让他庆幸的是,水满新村就在五指山脚下,平日里游客多,村民们在政府的组织下跳一次舞,平均每人能获得100元的报酬。

钱不算多,却也让大伙儿有了一定的动力。“现在我的两个儿子和两个儿媳都会跳《招龙舞》,算起来,光我们一家就有5个舞蹈演员呢。”李日昌说,如今一到节假日,水满新村会跳《招龙舞》的十多个男女老少便会特地腾出时间,等着游客来,等着跳上一曲酣畅淋漓的传统苗舞。

白沙苗族求安舞。钟少勇 摄

婆娑起舞谱写民族史诗

传统古朴的海南苗族舞蹈多以祭祀神灵、祈求庇佑的宗教形式出现,因此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在三亚、陵水、白沙、保亭一带,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故事:远古时期,苗疆部落里出现了一个名叫“假嘎”的吃人妖魔,苗族英雄带领百姓与恶魔浴血奋战,取得胜利后,苗胞们宰牛杀羊,剥下牛皮蒙鼓,用魔骨为槌,击鼓起舞,是为《苗鼓舞》。

跳《苗鼓舞》时,苗族同胞会在舞台上设香案,表演者左手持一炷香,右手拿一根中元棍,在案前不停地跳舞迎神。伴舞者由4人组成,分为2个小队。舞者弯腰曲背,不停地用手敲击着鼓、锣等乐器,时而向前向左向右对神朝拜、旋圈,时而前走后退旋圈,舞时步伐缓慢,以示对神灵的虔诚。

同样以锣鼓作为重要道具,《求安舞》的跳法又不相同。在昌江、东方一带的苗村,族人们会在每年三月自发聚集在一起,由一名头扎红巾和羽毛的头人领队,舞者按老在前、少在后,男在前、女在后的顺序,排成数行朝同一个方向起舞。期间,队形有圆、直、横三种,舞者左手执鼓,右手击鼓,边击边跳,祈求上苍庇护苗族人民平安,《求安舞》因此得名。

与黎舞相似的是,苗族舞蹈里同样有不少模仿动物的动作。在保亭的毛岸、毛感、八村及五指山南圣等地,苗族同胞喜欢跳一种叫作《鹰舞》的舞蹈,舞时身着绿色长袍,双脚在原地旋圈,并不停地招手,模仿老鹰拾起树枝筑巢,寓意编织银篮盛金钱。

除此之外,海南苗族还流行着《大刀舞》《倒摆舞》《八音花》等传统舞种。其中《大刀舞》多见于白沙、保亭等地,舞者挥舞木制大刀跳跃,以鼓、锣击点伴奏;《倒摆舞》持弓弩、木棍起舞,旨在将一切鬼神都送出寨外;《八音花》则是海南苗族少有以女性为主的传统舞蹈,见于琼中吊罗山乡、中平镇等地。

尽管舞种繁杂多样,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海南其他苗舞,几乎都是由《盘皇舞》演变衍生。经过梳理后会发现,它们之间呈现出不少共同点与相似之处。譬如,不少苗舞都有文、武派别之说,都会运用到长鼓、铜锣等打击类伴奏乐器,且包含众多角色,动作具有层层递进的关系。

舞随鼓点走,人随舞姿展。以“盘皇”为母题,海南苗族在数百年的繁衍生息中,始终将舞蹈作为情感交流与思想碰撞的工具,也用舞步踏出一曲民族特色浓郁的苗家史诗。


(编辑:陈德文)

网友回帖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琼ICP备20230082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