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倾斜成就23位大佬
2001年,广东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0556亿元,成为内地首个经济总量超万亿元的省份。此时,距离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仅两年。
是年,广东以GDP 9.5%的增长速度,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2.2个百分点,对全国GDP增长的贡献率为10%,拉动全国GDP增长0.7个百分点。
在这1万亿GDP中,投资的拉动效应也甚为明显。广东省当年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547.29亿元,增长10.6%。相比之下,消费也稳中趋活,全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515.28亿元,增长10.9%。受当时亚洲金融危机影响,在出口遇到较大阻力的背景下,广东的投资和内需扩大有效地替补了出口的不足。
在广东的带领下,万亿GDP第一梯队应运而生。2002年,江苏和山东两省GDP完成1万亿元的突破;两年后,浙江GDP突破1万亿元。
江苏、山东和浙江三大经济强省的加盟,让万亿GDP第一梯队成员扩大到了4个,并将优势一直保持到2011年。不过,“东快西慢”,皆与“东部先行”的战略决策有关。
上世纪80年代初,为了尽快壮大国家经济实力并为改革开放探索道路,在“两个大局”的指引下,国家采取了“东部先行”的战略决策,鼓励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发展。
区域发展的东部倾斜,促进了中国经济总体水平迅速提高,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国民经济快速增长。伴随东部的迅猛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也表现得越来越突出。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不断拉大。资料显示,1978—2000年,东部GDP占全国的份额由44.1%上升到52.8%。与此同时,中部、西部、东北部的份额都有所减少。
随着国内区域差距的不断扩大,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的呼声日益升高,协调发展逐渐成为决策者的主流思想。而政策的倾斜,凸显了中央大力发展中西部的决心。
2000年起,我国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中部崛起战略,针对具体区域、具体省份的政策指导规划陆续出台,使得东西部经济实力的版图在悄然发生变化。中西部GDP突破万亿的省份越来越多。
2005年开始,GDP“万亿俱乐部”迅速壮大。2005年的河南和河北,2007年的辽宁和四川,2008年的湖南和湖北,2009年的安徽,2010年的内蒙古、陕西和黑龙江。10个“非东部”省份,加上上海(2006年)、北京和福建(2008年),短短6年,迅速形成了蔚为壮观的第二、第三梯队。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