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一学年开学时间临近,不论幼儿园、小学还是中学,有小孩的家庭便进入了各种纠结的爆发时段。昨天《东方早报》大都会版面刊登了有关家长们对家访老师送礼与否的调查,接受调查的家长中有不少既期待家访又怕送礼。
笔者有几位教师朋友,在教师岗位上兢兢业业工作了十几年,都是各自学校的教学骨干,遇到学生家长送礼的事儿自然多如牛毛,方式方法数不胜数。其实,家长趁老师前来家访之际向老师送礼,也是近年才流行起来的“谢师”形式,较之大张旗鼓的毕业“谢师宴”、教师节应景的大捧鲜花,在家访时送礼显然更私密一些。
一般教师的家访时间都安排在寒暑假。寒假短暂,一大半的时间都在欢度春节走亲访友,暑期漫长,暑期之后往往面临一个升级或者迈入新学校的崭新局面,家访安排在暑期进行显得十分合适。但时机适宜,天气却不那么适宜,暑假里总是赤日炎炎,老师们顶着烈日,一天访问数个学生家庭,确实是个体力活儿。何况,现在城市中心区域扩大,虽说孩子大都选择就近入学,但户口与居住地不在一处的情况比比皆是,假期里学生住得又分散,老师们为了与学生面对面,从杨浦赶到长宁这样横跨东西的“上海一日游”经常出现。
看到老师满头大汗,有时甚至被突如其来的暴雨淋,我想,没有一位学生家长会不为之动容。虽然,你也可以说家访是老师们的分内之事,但这些分内之事如何去做,做到什么份上,都是自在人心的事儿。家长们为来家访的教师备上茶点,或送上一份小小的伴手礼,我个人觉得,完全在情理之中,更是一种礼貌的体现。而且,这也是人际交往的一种平等体现。想必不会有家长向初次登门的老师塞上一叠厚厚的人民币吧?
笔者的孩子在进入幼儿园之前就有老师冒雨家访,但因为当时我正逢有事要出门,所以家访时间十分短暂,我们来不及备礼,只是清茶一杯相待,但我心里十分歉疚,并不是因为害怕开学后孩子得不到老师的宠爱,而是因为自觉待客的礼数欠周。
教师朋友们私下交流时常感叹,作为受礼一方,老师们也颇有烦恼。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传统礼仪,相比较那些或轻或重的礼物,老师更在意的是进入一个家庭时感受到的真诚、平等、民主的家庭氛围,面对一位有教养、懂礼貌、爱学习的孩子。那么,礼物其实也仅仅意味着一份衷心的谢意,而不是索求回报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