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最近到一地调研,当地正在开展“下基层”活动,一位县级干部口若悬河地讲述作风转变的成效,并通过一些实例证明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给干部带来的变化。当来到一农户家中调研时,这位干部习惯性地背起了手,询问村民的生产生活情况。尽管干部面带笑容,但农户顿时拘谨起来。
在人类的各种社交活动中,不同的姿势象征或是暗示着其自身的地位、名望、身份。背手,已经成为不少基层干部的习惯,也可以说是长期形成的“生理本能”,就像有的小孩子习惯吮手指头一样,短时间难以戒掉。在如此生理习惯影响下,“背手干部”都有一个共性,因为手背起来了,很多工作便没有办法自己完成,自然就离不开身边的秘书。
现在,由于有明文规定不准干部配秘书,有的地方便“随机应变”改了称呼,但职能并没有没变。“官老爷”的饮食起居、写材料,都会分别交由生活秘书和工作秘书来打理,哪怕仅仅是一个地方的科级干部,只要掌握着“一把手”的权势,这俩秘书都会或明或暗地存在他的周围。当然,公开场合跑去给雨中领导打伞的傻事基本没人敢干了,那可是把领导要往火坑里拉的节奏啊。
背手算不算官场坏习气?前不久四川省彭山县出台了党员干部“去官气”的“十不准”,明确指出不准党员干部背着手对群众讲话。一时间,引起了舆论的发酵。有人认为,背手不算啥恶习,还提醒不要一刀切管理背手干部。
这样的看法并没有不妥之处。广为流传的一张老照片:焦裕禄披着衣服,满脸笑意,两手叉在腰间,望着不远的地方,焦裕禄喜欢叉腰。无论是背手还是叉腰,都不影响他是个好干部。
手的放法此等“小事”,确实到不了“上纲上线”的地步。不过,相由心生,“背手讲话”等“官气”虽只是表现在外的“相”,但手背起来还是放下来,确实关乎百姓的心理感受,至少从“表象”上能够让群众看到领导干部的工作作风和为民服务的诚恳度。
诚然,最根本的还在于“心”,如果可以约束住权力,心就不会膨胀,外在形成的“相”也就不会是那副“养尊处优”“颐指气使”的样子了。作风问题就要“相”“心”兼治,才会最终得到满意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