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史发梅
“海口的生态治理走在全国前列。”23日,在调研完我市美舍河的治理情况后,我国城市规划顶级专家、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王凯点赞说。他还现场提出了美舍河治理的基本原则、新理念和总目标:水质第一,景观第二,这是美舍河整治的基本原则;生态、亲水、宜居,这是美舍河整治的新理念;形成水体循环、自我净化的功能,实现良好可持续的水环境,这是美舍河整治的总目标。
水质第一,景观第二
“城市治水,水质是第一位的,其次才是景观。”王凯说,一个城市的环境改善,特别是滨海城市、滨河城市环境的改善,首先要考虑城市水系的治理。
海口具有江海相连的区位特点,北临琼州海峡,有着城市发展的良好自然条件。海口的发展,首先要对良好的自然条件加以尊重,要对既有的水网、湿地认真加以保护。
“房子可以盖,路可以修,但自然条件不能变,区位不能变,保护的意义比建设的意义还要重。”王凯说,“过去我们的发展理念仅仅是强调经济增长,仅仅是用地的扩张,现在我们更多地看到发展与不发展的辩证关系,我们的山、林以及河、湖、海等水系,要严格地保护起来,这是一个涉及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问题。”
“美舍河的整治用了很多新的理念。”王凯认为,海口美舍河整治的理念和具体举措是比较超前的。国内也有一些河道的整治,但整治的内容比较单一,而美舍河的整治是一个系统工程。
“水环境的改善、水景观的改善、公共空间的改造是一个综合性工程。”王凯说,海口“双修”是个系统工程,不仅仅要治水,还有山体的修复,乃至道路交通的整治、拥堵堵点的纾解;也包括城市的环境修复,包括标志牌、夜景灯光的设计,所以它是一个系统工程,“海口可照现在的路径好好做下去,这是国内领先的”。
生态、亲水、宜居
一座宜居城市应该具备哪些特质?王凯有自己一以贯之的理念:这座城市应该是经济持续繁荣、社会和谐稳定、文化氛围浓郁,城市与自然环境协调共生,适合人类生活、工作、学习、创业。王凯强调,海口和其他城市一样,城市建设应当重点做好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的布局,要以保护生态空间为前提,决定生产、生活空间的边界,要注重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的融合,“只有把‘三生空间’的布局处理好,才能打造出宜居之城、和谐之城。”
“互动、亲水、生态,是美舍河这样的城市内河治理的方向。”王凯说,过去在河道治理的时候,用了很多硬质的岸面,老百姓的亲水性很差,“这次美舍河的治理,把堤岸、河底软化,做成一些台地或有坡度的原生态河岸,让市民、游客更加接近自然。”
他认为,必须将美舍河打造成老百姓的亲水空间和良好的活动场地,让老人能够在其中休养,让儿童能够在其中玩耍,让所有市民都能够将其作为生活空间的一部分,这是美舍河治理的基本理念,“城市规划、城市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为百姓服务。
市民最关心的问题其实就是简单的公共服务,花多少时间能走到一片亲水绿地,这样的问题对普通市民来讲,可能远比在哪里又建起一个标志性建筑更重要。”
循环、自净、可持续
“城市规划眼光一定要看得远一点。”王凯举了一个例子,100多年前纽约曾在城市中间留下一块空地,现在是公共绿地,如今效益凸显:首先是生态效益;其次,这块绿地成了市民交往的公共空间;三是经济效益,绿地周围的地价、房价都上来了,远高于其他地方。这种远见也体现在美舍河的治理中。
“必须形成水体循环和自我净化,才能最终达到良好的水环境。”王凯说,这个大概就是美舍河治理的总目标。环境建设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治水也要在深入细致上下功夫,每一个河段、每一块地,都要精心去做,一点一点地把城市水系环境建设好。
当天的调研中王凯看到,我市已在美舍河开展了水草的栽种,目标是让美舍河建立起完整的生态系统,提高河水的自净能力。阳光能透入水底进行光合作用,水草就能生存,水草扎根河床后,不但能净化水质,还能为接下来引入鱼、虾、贝等高级水生动物提供丰富饵料。由此美舍河有望成为生态系统完整的河道,从而拥有足够的自净能力。对此,王凯点赞说:“美舍河的植物和水生物多多益善。”
“我相信到明年4月,即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的时候,海口水系会有很大的改观。”王凯话语里,充满了信心。30年前,海南建省办特区时,刚从同济大学毕业的王凯就曾参与海南省总规的制定,此后他曾多次来到海南、海口,见证了这座城市数十年的发展。如今,海口正励志建成全国最好的城市之一。王凯认为,一流的城市需要一流的人才,“怎样才能留住人才?离不开一流的环境品质。”
(海口网2月24日讯)
相关链接:
尽最大努力保证工期 海口美舍河长堤路段完成土方挖运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